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湖州国家级非遗大赏 | 双林绫绢织造与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15日
来源: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湖州市文物局)
字体:【


双林绫绢织造技艺

 

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续,素者为用”。 1958年双林镇西北的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有未碳化的呈黄褐色的组片。经测定,与当今令的用织物结构基本间。东晋太元六年(381).王献之任吴兴太守,已用白练书写。南宋时,双林绫绢已远销林邑(今越南)、扶南(今家城赛)、天竺(今印度)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等十多个国家,闻名于世。

 

双林绫绢传统手工技艺生产工艺流程工序严密,主要有浸泡、翻丝、整经、络丝、并丝、放纤、织造、炼染、批床、研光、检验整理等大小工序20余道。

 

 

 

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

 

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因产于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辑里村距南浔有七里之:被称作“七里村”,因而“辑里丝”别称“七里丝”。

 

“湖丝”的说法始见于南宋嘉泰,明代中叶开始在国内声名鹊起。明朝,南浔朱国祯、温体仁两位相国将家乡的七里丝推荐给当朝皇上。朱国祯在天启元年( 1621 )所著的《涌幢小品》中说.“湖丝唯七里尤佳,较常价每两必多份。”明万历后期( 1578- 1620),七里村人所缫的七里丝,已逐渐在国内市场出名,大贾皆贩于此地,贸于江南及川广地区。辑里湖丝独特的缫丝工艺,被逐渐推广到了杭嘉湖苏各地,土丝的质量提高,形成了“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