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士族家庭的子弟通常在五六岁时便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他们会根据各自家庭的经济条件,有的聘请私塾老师,有的在家庭私塾中接受教育。
同样,那些有志于求学的商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女,也会遵循这样的模式。选择一个吉日良辰,经过亲友的推荐,他们会备上拜师帖,并准备如茶果、糕点、粽子等礼物,以此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这些礼物不仅赠予老师,还会在同学间分享,以此庆祝新的学习生活的开始。
在现代社会,当儿童年满六周岁时,家长则有义务将他们送入学校接受教育。虽然时代变迁,但舅舅为外甥购买书包和文具用品的传统仍然延续。
当儿童上学时,外婆家通常会准备一些礼物以表达祝福和鼓励。这些礼物包括:
学习用品。如书包、文具、绘画工具等,这些都是孩子上学必备的物品,外婆准备这些礼物可以表达对孩子学业的关心和支持。
书籍。适合孩子年龄段的课外读物或教材,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学习热情。
衣物或饰品。如新衣服、新鞋子、新书包等,这些礼物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新学期的新气象和新开始。
食品或零食。如水果、糕点、巧克力等,这些礼物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享受到美食的快乐,也可以作为小礼物分享给同学。
外婆准备的礼物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以表达对孩子的祝福和鼓励。同时,礼物的价值并不在于其价格高低,而在于其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自20世纪90年代起,一个新的习俗逐渐形成:父母会在孩子上学前设宴,邀请亲朋好友共饮“上学酒”,寓意孩子未来的学业有成。
当家里的孩子开始上学时,家人们会举办一场酒席,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庆祝孩子进入学校,开始新的学习阶段。这种习俗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是为了感谢亲朋好友的关心和支持。
在“上学酒”上,通常会准备丰盛的酒菜,让大家共享。同时,家长或主人会发表简短的致辞,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也会感谢来宾的出席和祝福。
▲ “上学酒” 来源于网络
需要注意的是,“上学酒”是一种传统习俗,其内容和形式可能因地区和家庭而异。有些地方可能会更加注重礼仪和形式,而有些地方则可能更加简单和随意。无论如何,其核心意义都是为了庆祝孩子开始新的学习阶段,并表达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现在,各小学校也特别注重仪式感。他们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布置场景,走红地毯,穿越启智门,拍照留念,俨然是一道靓丽的人生风景线。孩子第一天进学校,就给孩子一个温馨的体验,留下了满满的甜蜜记忆。个别学校还会让孩子穿上汉服,学习拜师礼,传承尊师重道的优良文化传统。
▲ 小学上学礼 来源于网络
另外,当孩子考上大学时,这一喜庆的气氛更是达到了高潮,几乎每家都会摆酒席,庆祝孩子这一重要的人生里程碑。
上学礼俗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具体体现在:
重视教育。通过上学礼俗,家长们向孩子和社会传递出对教育的重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一直被视为改变命运、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孩子开始上学时,家长会举办上学礼俗,以表达对孩子教育的支持和期望。
美好期许。上学礼俗通常包含了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家长们希望孩子能够在学校中学到知识、结交朋友、健康成长,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通过上学礼俗,家长们向孩子传递出这些期许,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社会认同。在中国社会中,上学礼俗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认同意义。通过举办上学礼俗,家长们向社会展示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同时也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种社会认同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孩子的自信心。
文化传承。上学礼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参与上学礼俗,孩子们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总之,上学礼俗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社会认同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价值。这些价值不仅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记者:俞黎新
作者:章新初
编辑:施璇
审签:苏晓北
3727700-70732-50-创建“东亚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