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地名里的湖州㉚湖丝辑里的不传之秘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3日
来源:南太湖号
字体:【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㉚

湖丝辑里的不传之秘

 

如果说历史是一片浩瀚的夜空,地名就是点缀其间的点点星辰,有的微弱绵长,有的璀璨易逝,但无论时空远近,总有那么一串简单“字符”,能够指引远行的人回到初处。而一旦作为“地理标志”的指位名词走向作为“历史文化”的表达载体,即便是一串简单“字符”,也会在每一次辗转腾挪时掀起波澜,牵动一方人民的回忆与乡愁。

 

正如这“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辑里,当它从“距马腰、南浔各七里”的“七里”,走向“辑里湖丝,擅名天下”的“辑里”(原名七里后雅化为辑里),就成了无数湖州人深埋心底的骄傲。

 

关于湖州人对“辑里”的骄傲,要从缫丝产业的成功说起。关于缫丝产业的成功,则要从缫丝工艺的“得道多助”说起。迎天时——气候适宜,利桑树培植;居地利——泉水众多,且水质奇佳;聚人和——勤劳奋进,钻纺织技艺。这种天人合一的处世哲学,正是湖丝辑里取得辉煌成就的不传之秘。

 

迎天时——气候适宜,利桑树培植

 

春花豆麦方登场,夏至已过齐插秧。湖丝辑里的成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光温同步,日照较多;气候温和,空气湿润。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特别是桑树的培植极为有利。

 

具体来看:

 

(1).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辑里冬半年盛行西北风,气候干冷,夏半年盛行东南风,气候湿热。这种冬夏季风的交替转换,形成了一种时节不同,气候各异的季节变化特征。

 

(2).雨热同季,降水充沛。辑里年平均降水量在1050至185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143至156天。春季,降水随着气温回升逐渐增加,能够充分满足育秧阶段作物的水分需求;夏季,温度达到最高,雨量也增至最多,处在生育期的作物能得到充沛的雨水支持。秋季,雨水随着气温下降逐渐减少,秋收阶段作物的需水量也大大减少;冬季,温度降至最低,降水也减至最少,但也能够满足越冬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在整个喜温作物生长周期内,辑里各季降水基本上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下降而减少,雨热基本同季,有利于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

 

(3).光温同步,日照较多。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主要因子之一,也是作物生长重要的能量源泉。根据计算,辑里年太阳辐射总量102至111千卡/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613至2430小时,能够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充分的光照支持。

 

(4).气候温和,空气湿润。辑里年平均气温15.6至16.1℃,年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一年四季不乏降水,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

 

显然,辑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桑树种植提供了恰到好处的生长环境,辑里人亦顺天而行,热情地投入到桑树种植工作之中,于是便有了“尺寸之堤,必树以桑”的热闹场景。这即为湖丝辑里实现“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奠定了气候条件基础。

 

▲ 辑里村(摄/颜军)

 

居地利——泉水众多,且水质奇佳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辑里的成功得益于独一无二的水文条件:河道纵横交错,溇港四通八达,湖泊星罗棋布,水质清莹灵动。这样的水文条件完美契合于制丝流程的需要,特别是缫丝工艺的用水要求。

 

考察文献记载,可以发现,缫丝工艺对用水的质量要求非常严苛。取清澈、流动的水源缫丝,可以使生丝丝色洁白、光鲜而润。如清代卫杰的《桑蚕萃编》中有“缫丝以清水为主,泉源清者最上,河流清者次之,井水清者亦可。

 

如山涧中水,须择溪中极清者,或流自石罅间”;清代沈练的《广蚕桑说辑补》中有“缫丝之水,择溪涧之极清者取之,勿用井水”;清代汪曰桢的《湖蚕述》中有“须明水性,使水不为丝疵。山水性刚,其成丝也刚健;河水性软,其成丝也柔顺;流水性动,其成丝也光鲜而柔;止水性静,其成丝也肥泽而绿。

 

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都强调水质清澈、灵动对生丝质量的积极影响。取浑浊、静止的水源缫丝,就会让生丝色泽不一,手感粗糙。如现代胡凤霞等的《制丝用水对生丝外观质量的影响》中也指出含悬浮物质会使生丝色泽不一、手感粗糙,含胶体物质会使生丝出现分布不均匀的微粒色点;含溶解物质会使丝素受损,易使丝条发脆,光泽变暗,甚至出现淡米色,意在说明水源中有杂质会对生丝品质造成不利影响。

 

可见,要缫得洁白光润的上等生丝,须得取清澈灵动的优质水源。而说到水源质量,放眼整个江浙地区,能和辑里相提并论的地区屈指可数。正如清代范颖通在《研北居琐录》中所说的:“雪荡、穿珠俱在镇南,近辑里村,水甚清,取以缫丝,光泽可爱。”

 

辑里位于水网之中,村东有雪荡河,河水穿村而过,在穿珠湾附近分流后汇入淤溪,在这一过程中,河水一波三折,浊沙一再沉淀,使河水变得澄清碧透。有如此清澈灵动之水,也难怪辑里之丝“白、净、柔、韧,多挂两枚铜钱而不断”。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便是辑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水文条件基础。

 

▲ 辑里村(摄/颜军)

 

聚人和——勤劳奋进,钻纺织技艺

 

舍南舍北绿树浓,轧轧声彻村西东。辑里的成功得益于天道酬勤的淳朴民风:培育优良品种、改良纺织工具、钻研缫丝技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桑农和丝工在日常的生产之余,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产工具的改良和生产方法的改进之中。

 

在培育优良品种方面,辑里人率先采取改良措施,经过反复试验之后,培育出一种体积较小、形似莲实的优良蚕种,称之为“莲心种”,用“莲心种”可缫制9至11条分细丝,这种丝纤度细、拉力强、色泽鲜、解舒好,“细、圆、匀、韧”兼具,正如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中所称赞的“用织帽缎,紫光可鉴”。

 

在改良纺织工具方面,辑里人将缫丝车从单绪手摇改进为三绪转轴脚踏,不仅大大提高了缫丝的效率,还使产出的生丝“细、圆、匀、坚”,从市场上的诸多产品中脱颖而出。

 

在钻研缫丝技艺方面,辑里人先后两次对缫丝技艺进行改良,第一次改良是在道光初年,改良后的生丝称“丝经”,与初缫生丝相比,技术改良后所出经丝“光彩鲜艳,韧力富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据清代刘锦藻的《清续文献通考》记载“吴兴县所属之辑里,其丝经尤驰名欧美……盛时,岁销五六万包”;第二次改良是在同治十二年(1873),改良后的生丝称“干经”,以色白、经匀、质韧闻名,单从质量一条来看,与现代化工厂生产的生丝相比已是不遑多让。

 

有人说,湖丝辑里之所以能闻名于海内外,无外乎两个原因,其一是得了气候条件的赏,其二是沾了水文条件的光,我却不敢苟同。正如先秦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即便占尽天时地利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成效,这是因为先天优势的发挥依赖于后天努力的驱动。

 

这个道理用来分析湖丝辑里的成功同样适用:辑里在气候、水文条件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这些优势因辑里人的勤劳奋进得以充分发挥,当天时、地利、人和集于一身,“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盛名便是实至名归。

 

夙愿:从富不济民的遗憾到共同富裕的期盼

 

迎天时、居地利、聚人和,了解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势,正视自己的优点及缺陷,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论顺境逆境一以贯之地奋勇向前,这种得道多助的处世哲学,便是辑里成就“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盛名的不传之秘。

 

然而,即便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也还是无法冲破封建制度强加的社会压迫和精神枷锁。辑里的财富在“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出自《诗经·硕鼠》,“女”通“汝”,大致意思是:佃户辛苦劳作,十年如一日缴纳地租供养地主,而地主却对佃户的温饱与死活却不闻不顾)的过程中逐渐向地主阶层集聚。

 

于是,便有了史家“湖丝虽遍天下,而湖民身无一缕,可慨”的感叹。后来,随着丝织品热度的下降,辑里之名再无往日的意气飞扬,“富不济民”的憾恨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落入尘埃。

 

▲ 辑里湖丝博物馆(摄/颜军)

 

如今,劳苦大众命如草芥的旧社会成为过去,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时代开启新篇。随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在湖州这片热土上,“共同富裕”的伟大旗帜在人民群众的翘首盼望中高高举起。

 

随着“万家安养”等一列列共富班车陆续出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城里城外的精神面貌日新月异。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辑里“富不济民”的遗憾得到弥补,“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盛名或许也会以另一种形式,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文字:景荣杰

整理:施妍

编辑:高玥飞

审核:苏晓北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