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㉑
余村——两山理念诞生地
余村,位于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西面,与上墅乡接壤。村落处于一山坞中,坐北朝南,呈东西向长条状分布。余村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
据安吉县志记载,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胡宗宪在浙江沿海抗击倭寇,曾经命令部将俞大猷的俞家军在天目山余脉余岭脚下挖金矿银矿九个月。
余岭脚下有一山村,村因山名,称作余村。据清代光绪年间的《孝丰县志》记载,余村曾名“俞村庄”,又名余村庄、余村坞,明清时由孝丰县管辖,属浮玉乡。民国后期属南屿乡,1949年秋撤乡建区,属青山区,1957年建余村高级社,1961年由山河生产队分出,建余村大队,1984年后恢复原名为余村至今。
传说:从“泥村”到“余村”
余村地名来源还有一种民间传说。据传,余村曾叫“泥村”,是因当地皆为黄泥地,一到下雨天,黄泥就会粘满行人的鞋,走路极不方便。至于“泥村”为何变成后来的“余村”,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分割土地的故事。
早前,泥村与三户(现在的“山河”)都属于一个区域。当时,三户住着叶、高、龚三大户人家(三户因此得名),各自都拥有很多土地,因而成为当地的三大财主。当初在分割土地时,三家约定,在三户平分的前提下,各自先行挑选自家看中的土地。
于是,三户财主根据自己的喜好、方便和对土地的了解,分别圈定了自己的地盘。让人欣喜的是,在划归土地过程中,既没有发生交叉重叠的现象,也没有为了一块好地而相互争抢,因此,三户人家就没有产生矛盾,真是皆大欢喜。
等三家将各自的土地划完后,三户财主都发现,泥村坞的这块土地谁也没有将其划入自家的范围。是被三户财主遗忘了,还是大家都看不中,成了一个多余的地方,这事谁也说不清楚。尽管如此,每位财主打心眼里又不舍得将其白白送给他人,通过商量最后决定,此地由三户人家轮流管理,每户管一年,由自己决定是种植还是抛荒。“余村”,一个多余的地方,地名就由此而来。
▲ 余村(摄/颜军)
转型:从“矿山”到“青山”
余村的历史上有“金山银山”。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发展村级经济,村里在俞岭脚下开始炸山开矿,烧石灰,做水泥,石头山变成了余村的“金山银山”,随之而来的是山变成了蓬头垢面的灰山,水变成了浑浊不堪的泥水,绿水青山满目疮夷。
2001年起,浙江省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余村逐步关停矿山和水泥厂,集体收入锐减,村民就业无门,全村上下倍感迷茫。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赴余村考察,在听到余村关停矿山发展休闲经济时,给予了高度肯定,他指出不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
9天后他又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以笔名哲欣发表了《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文章,系统阐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余村人从此坚定信念,开始以“两山”的理念为支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走上了发展绿色经济的转型之路。
十余年来,余村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停矿山、水泥厂和大批竹制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由“卖石头”到“卖风景”“卖文化”的转型升级,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民主法治建设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先后获得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3A级村庄景区和安吉县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殊荣。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安吉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焦“两山”实践、聚力赶超发展,全力争当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地、模范生,高质量谱写建设中国最美县域新篇章。
文字:程永军
整理:徐虹
编辑:郭熠华
审核:苏晓北
3727886-70732-50-创建“东亚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