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頔塘上改建的旧馆大桥 章新初摄
新中国建立后的30多年间,各级党委、政府多次拓浚改造航道,但因“上面给多少钱、下面办多少事”的计划模式,长湖申线的通航能力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航段淤塞严重,许多堤岸塌损陷落,经常堵航的瓶颈越来越多。
▲ 上世纪八十年代货船严重拥堵 来源于网络
改革开放后,被誉为“黄金水道”的长湖申线,通航密度大,运输十分繁忙,航道养护建设不能适应运量的发展,经常出现堵航现象。
长湖申航道淤塞严重,堵航事故不断,引起了省、市乃至中央领导的关注。尤其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1984年7月对长湖申线航道改善工程作了重要批示。
为进一步落实中央和省领导的批示,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和湖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发文,于1984年7月对长湖申线组织了全面考察,历时11天圆满结束。
与此同时,进行了学术研讨和可行性分析会,就一些主要问题基本上形成了共同意见,写出了《长湖申线航道改造考察报告》。
湖州市航运管理处主任及有关人员也参加了这次考察,并提供了考察中所需要的数据,绘制了《长湖申线地形图》《湖州市河规划图》,提出了“航运与水资源综合利用”“近期实施与远期规划”“国家投资与地方集资”三个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的实施方案。
上世纪90年代,拉开长湖申线湖州段第一轮全线改造序幕。
1995年12月,长湖申线(浙境段)获准实施全线改造,其中霅水桥至南浔段44.68千米按四级航道标准改造。
2000年12月,通过湖州船闸至南浔段交工验收。
2002年10月和2003年12月分别通过湖州市区段、长兴段的竣工验收。合计改造航道76.6千米,开挖土方463.2万方(水上土方245.4万方、水下土方217.8万方),新建护岸39140米,新建改建跨航桥梁15座,征用土地 72.4公顷,拆迁房屋7342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1648 万元。
上述工程实施后,长湖申线航道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2000年后,长湖申线航道浙江段货物流量大增,2001年通过量4002万吨,2004年增至6795万吨,2005年达到7437万吨,其中断面流量最大为湖州船闸至三里桥航段,达到6498万吨,主要货种为煤炭、水泥、非金属矿石、矿建材料、木材和成品油。运量增长迅猛,船舶密度快增,堵航事故频发。
2002年出现连续堵航事故20次,累计堵航时间670小时。2003年出现堵航事故31次,累计堵航时间长达 2232小时。
2004年3月,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和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长湖申线浙境段航道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4月获省发改委批准,9 月交通部出台《长江三角洲地区高等级航道网规划》,明确长湖申线为长三角地区“两纵六横”高等级航道网中 23 条骨干航道之一,规划为三级航道。2007年11月,长湖申线浙境段航道建设工程初步设计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
根据交通部的《规划》要求,2008年7月,长湖申线湖州段高等级航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计划改造扩建航道77.7千米。至2013年,历经五年时间,总投资18.59亿元的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
改造后,小浦合溪至帅家村15.1千米达到四级航道标准,帅家村至南浔航段60千米和帅家村至长兴铁水中转港支线2.6千米达到三级航道标准。
另外,还新建护岸124.3千米、修复护岸14.8千米,开挖土方880万方,新建改建跨航桥梁24座、水闸2座,新建服务区3处、锚泊处3处,同时配套建设航道标志、绿化等,共征地3639亩,拆迁房屋16万平方米。
经过此次全线改造,长湖申线湖州段基本达到高等级航道的标准,通航船舶500至1000吨,大大提升了航运能力。
2010年,长湖申线浙江段航道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 13.28亿元(湖州70078万元),完成陆上土方43.73万立方米,水下疏浚土方193.15万立方米,新建护岸56959米,老岸修复39931 米;开工2个服务区和3个锚泊区。湖州船闸至南浔段34.3千米航道按三级航道标准基本建成。湖州段完成交工质量鉴定。
2011年1月18日,控制船舶上下行的湖州枢纽改建工程动工建设,标志长湖申线浙江段航道扩建工程进入关键性阶段。该工程是湖州市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水运建设项目。改造后,长湖申线航道的磁场作用将更明显,将完成黄金通道向集聚生产要素通道的转变,吸引更多的临港产业"筑巢"航道畔,加速水运经济转型升级。
2004年至2013年间,頔塘拆除了八里店老桥、旧馆老桥、东迁老桥等,新建了拓宽增高的桥梁有八里店大桥、旧馆大桥、二十五里牌大桥、十五里牌大桥、新三济桥大桥、南林大桥、东迁大桥、东塘大桥等。
2016年10月31日,经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同意,湖州成为全国首个内河水运转型发展示范区,湖州水运正式翻开了转型发展2.0版本。在南浔区,长湖申线临港产业带的建设也如火如荼。临港产业带规划建设旧馆至南浔临港物流发展带,旧馆临港特色产业区以及练市临港重装产业园等
2017航道从“运石子”向“运箱子”蜕变,湖州先后建成安吉上港、长兴捷通、德清德泰等专业集装箱码头,拥有集装箱航线6条,吞吐量由2010年的不足1000标箱发展到2016年的20.6万标箱,吞吐量和增幅均位居全国同类型内河港前列。
2018年1月航道扩建工程通过竣工验收。长湖申线湖州段航道沿线面貌焕然一新,上游15.1千米按四级航道标准改造,下游60千米按三级航道标准改造,并于2019年获评“精品示范航道”。
根据湖州市港航管理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湖州港的水路货运量为8620.6万吨,頔塘作为穿越湖州最重要的航道,占有水路货运量的极大部分。这是一条依旧充满着生命活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推波助澜的支线运河。
▲ 拓宽后的頔塘(局部) 章新初摄
参考文献
1.《湖州市志》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湖州市水利志》浙江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
3.《湖州港口史》电子稿(未正式出版)
4.2003-2021《湖州蓝皮书》湖州市社科院编
5.《活态传承:大运河浙江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与模式创新》刘佳妮等著
6.《大运河遗产江南》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记者:俞黎新
作者:章新初
编辑:施璇
审核:苏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