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②
“声如海潮”还是“古潮音渡”?
湖州这座桥下桥不一般
“湖州三绝”之潮音桥
湖州作为江南水乡,桥,如星辰般散布至湖城的各个角落,或是青石雕琢的娟秀小桥,又或是巨石横卧的宏伟大桥。
要说桥,就不得不提“湖州三绝”之一的潮音桥(湖州三绝指“桥下桥”潮音桥、“塔中塔”飞英塔和“庙里庙”府庙)。
潮音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三孔石桥,桥长51米,宽5米,高6米,主孔净跨13米,位于南街南段东面,横跨于霅溪之上。桥两端原都雕有白石卧狮,现仅存1座,两侧作石质吴王靠式坐栏,可供行人休息。有楹联石两对。桥额为双钩大字楷书“潮音”二字,桥面弧形,台阶宽大,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潮音桥以其简洁古朴,线条流畅,尽显明代的审美而著称。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府庙和飞英塔并称“湖州三绝”。
潮音桥地名的由来存有两种说法。
一是取“声如海潮”之意。正如明代张邦彦在《浙西水灾疏》中所说的:“(湖)则两引天目诸山之水,独汇于太湖。”湖州诸水皆引自天目,天目之水浩荡而来,途穿城南入市,众水汇合后势大流急,至渡口时水流湍急,声如海潮,“潮音”之名便由此而来。
二是借“古潮音渡”名之。潮音桥现址所在地古时候有个渡口名为潮音渡。如明代的崇祯年间的《乌程县志》中记载“以迎奉观音大士,故名”;清代光绪年间的《乌程县志》中记载“潮音渡以桥东慈感寺奉观音大士,故名,亦称慈感渡”;《浙江通志》记载,南宋建炎三年,慈感寺从迎禧门外迁至定安门内。渡口初名慈感寺渡口,即潮音渡。
▲ 潮音桥。颜军/摄
潮音桥的建桥历史同样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建新桥替代旧桥。根据嘉泰《吴兴志》记载:“皇祐桥在慈感寺渡口,今废。旧编,皇祐中造,元祐七年,知州事张询辇其石,为架阁楼址。”由此可知,在嘉泰年间以前,慈感寺渡口处建有石桥,名为皇祐桥,随着时间的推移,旧桥因荒废破败而无法使用,人们便在此重新修建了一座桥,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潮音桥。
另一种说法是建新桥取代渡口。根据明代万历《湖州府志》记载“潮音桥旧为潮音渡,在府治南慈感寺前,嘉靖十八年,知府魏公济改建”,由此可知,潮音桥是在潮音渡的基础上建成的,在潮音桥建成之前,此处百姓的出行全赖舟船,生产生活多有不便,知府魏公济深知百姓疾苦,为了改善百姓的出行条件,最终建造了这座横跨霅溪的潮音桥。
这一点明代沈儆炌的《潮音桥两亭记》中关于魏公济更渡为桥的记载亦可援以为证。此后,潮音桥还经历过一次大的修缮重建。据崇祯《乌程县志》记载,“万历三十年忽圮,知府陈幼学重建”。
对照潮音桥桥栏外侧的题记,“万历岁次丙午,湖州府知府陈幼学,同知吴从诚、姚光胄,通判储至俊、戴九阶,推官阎世科,乌程县知县陈经正,归安县知县李炳恭,督工照磨陈子夏朔旦重建”,可大致推测出潮音桥的重建年份大概在万历三十年至万历三十四年之间。

▲ 潮音桥。颜军/摄
诗词里的潮音桥,藏的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般的离愁别恨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般的真诚祝福。
元末明初的画家、诗人张渊曾在这里惜别友人,低吟“门前古霅溪,溪水清且驶。绿浸天目裾,寒濯苍弁趾。徘徊夕阳亭,梵放时出寺。行人隔烟语,招招舟之子。扰扰乾坤间,一洒杨朱泪”。
元代诗人唐棣曾在这里凭栏相望,浅唱“送客潮音渡,飞花春又残。隔溪闻笑语,倚棹看峰峦。落日漾晴采,东风生晓寒。往来人似织,应羡独凭栏”,默默为友人祝福。
如今,潮音桥上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但冠以“潮音”之名的乡愁情思却渐激渐深。伴炊歌而起,随烟波而落,听过欸乃舟声,闻过檀香佛韵,迎过春晖,送过秋实,目睹世间百态,知晓人世烟火,却又静默于此,静待每一个游子的归来。
作者:沈梦怿
整理:徐虹
编辑:沈晓燕
审核:苏晓北
3727970-70732-50-创建“东亚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