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政务服务网 浙江政务服务网
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地名里的湖州㉓莫干山的传说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来源:南太湖号
字体:【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即日起,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㉓

莫干山的传说


莫干山,属于天目山脉。位于德清县莫干山镇西侧,以竹、泉、云闻名,因清、净、静著称,有“清凉世界”之称,享“江南第一山”之誉。

 

莫干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各类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神怪之说纠缠于地名之中,诸如“世说吴王铸剑于此,取莫邪、干将之意以名”。这些传说有的家喻户晓,有的鲜为人知,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折射出劳动大众的文化信仰。

 

▲ 莫干山(摄/颜军)

 

莫干山——山名来源又一说

 

莫干山之名因何而来?大家熟知的版本是干将、莫邪以身祭剑的传说,而对另一种说法鲜有耳闻。在这种说法里,也有两个铁匠,也有不一般的情谊,区别在于,少了一些生死相依的浪漫,多了一些惺惺相惜的感叹。

 

▲ 干将莫邪(摄/颜军)

 

相传,在很多年前,武康县西北有一座高山,山中竹木葱郁,云雾变幻,怪石林立,胜如仙境。有一年,来了两个打铁匠,一个叫莫邪,另一位叫干将,都是年轻壮实的汉子。他们一看这里风景秀丽,取材便利,从莫干山的传说看地名中的文化信仰就各自在山腰处盖了草房,砌了铁匠炉,由妻子当助手,铸造农具和宝剑。由于他们技艺高超且做工精细,铸造的农具和宝剑受到附近农户的交口称赞,渐渐地,莫师傅、干师傅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同时,这二人也在你来我往的过程中成了好朋友。有一天,莫邪对干将说:“我师傅教过我一个铸造神兵利器的绝技,我至今还未试过!”干将自然也不肯示弱。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激起了各自的胜负欲,打赌都要造出世上最好的宝剑,并约定三个月后见高低。

 

于是,莫邪、干将都在山上飞瀑处搭棚建炉,采集了上好的铁矿石,夜以继日地开炉冶铸。三个月很快过去了,到了约定比赛的日子,干将、莫邪各自取出精心锻造的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宝剑开始比试,一个用剑剁石,一个用剑削铁,都好比菜刀切豆腐,干脆利索。二人我赞你一句“削铁如泥,世上无双”,你赞我一句“剁石如灰,绝无仅有”,虽未分胜负,却大笑而归。

 

不久,干将、莫邪身怀好剑的事传遍了全国。皇帝得知消息后想将干将、莫邪两柄好剑据为己有,于是就派出将军把两人及宝剑带上京城候旨。在二人赶往京城的途中,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谗言,为了防止干将、莫邪再铸出更好的宝剑祸乱天下,给二人安上了私铸宝剑、图谋不轨的罪名就地诛杀。

 

这件事传回武康后,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干将、莫邪,就从二人的姓名中各取一字,把他们开炉铸剑的高山唤作莫干山。

 

▲ 莫干山(摄/颜军)

 

莫皋坞——穆桂英的穆家坞

 

在莫干山脚下有个叫莫皋坞的小山村,据说村名由来与北宋杨门女将穆桂英有关。

 

北宋年间,我国北陲的辽国经常出兵袭扰南面的宋朝,导致战事不断。有一年,杨六郎的儿媳妇、领兵大破“天门阵”的女元帅穆桂英,与北辽连续打了几场大仗、恶仗,搞得穆桂英筋疲力尽,她不想再带兵冲锋陷阵为赵家皇帝卖命了,想寻找一块清静之地过个安安耽耽的晚年。

 

一天晚上,她换上便服,身挂宝刀,骑上千里宝驹,和家里人不辞而别,毫无目的地只是往南方走。逢山游山,遇水观水,边走边游,边游边走。有一天,她游玩到了浙江省北部的一座高山脚下,抬头观山,满目葱郁,鸟语花香;低头看地,山脚泉水淙淙。她想,我从京城一路走来,还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好地方。

 

于是,她牵着宝驹,提着宝刀,信步从山脚向山上走去。她一路走一路看,只见这绿树成荫,毛竹遍地,泉水淙淙,怪石峥嵘,云雾飘渺,好似仙境一般。上得山顶,看到这里巨石乱叠,有如鬼削神剜之妙。穆桂英被这里的秀美风景深深吸引,决定留下来,在这仙境般的地方度过自己的后半生。她就在半山腰山民住处附近找到一块较平坦又有山泉的地方,请人搭建了几间小茅屋住了下来。

 

从此,她在这山上经常到处转悠,观云海,听松涛和鸟鸣,早晨在高岗上观日出,傍晚欣赏落日晚霞,有时也与山民相互串门、话家常,或者骑着宝马在山上溜达,有时乘兴舞刀弄剑和射箭等,过着神仙和平民般的自由自在的日子,一直到病逝。而她的宝刀宝马则留在了山上。当地百姓为了纪念这位抗辽英雄和杨门女将,把她曾居住过的山坞起名为“穆家坞”,后又被改名为“莫皋坞”,一直沿用至今。

 

星移斗转,不知过了多少年后,一位山里人上山打柴,路过怪石角时,看到一根很长很长的藤,他想“这个藤这么长这么牢固,我砍去捆柴是最好不过的了”。因此,他就弯下腰把藤慢慢拉上来用刀砍时,突然他听到藤的下端有烈马的嘶叫声,他吓得马上松开了砍藤的手,柴也不砍了,心神不定地回到了家里,并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

 

一位老汉听后告诉他:“你真傻,这根野藤就是当年穆桂英留下的千里宝驹的缰绳,你如果不松手一直把藤扯上来,这宝马也就归你了。”说得那位樵夫懊悔不已。后来,他曾多次到怪石角寻找,却再也找不到那根野藤了。

 

▲ 草书:毛泽东《七绝·莫干山》(书法/邹志红)

 

地名是文化的镜像,折射出先民繁衍生息的历史渊源和百姓根植心中的文化信仰。在“莫干山”的故事里,干将、莫邪踏剑而归,我们看到的,是老百姓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对伸张正义的呼唤;在“莫皋坞”的故事里,穆桂英横刀立马,我们看到的,是老百姓对爱国精神的推崇,对英雄人物的崇拜。记载与传承,是地名的使命,也是地名人深耕细作的理由。

 

文:何琴慧

整理:徐虹

编辑:施璇

审核:苏晓北


  •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该链接属站外链接,将无法使用辅助浏览工具! 是否继续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