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地名里的湖州⑯金婆弄:弄堂里的记忆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来源:南太湖号
字体:【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⑯

金婆弄——弄堂里的记忆

 

弄堂,是特定历史时段的产物,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映现了水乡人民的建筑实践,折射出独特的生活体验。

 

金婆弄,湖城保留的为数不多的一条老巷弄,它西起南街,东接洗帚弄,“文革”期间曾改称新风东街。

 

据清光绪《归安县志》记载,金婆弄隶属于贵泾铺,当时的贵泾铺包括金婆弄、洗帚弄、所前街、南街、苏家园等区域。如今,金婆弄位于朝阳街道闻波社区,周围有洗帚弄、苏家园、甘棠桥、闻波兜等老小区。

 

关于“金婆弄”地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老婆婆与老道士的故事,虽然无从考证,但影响深远,也正是这份影响,才使“金婆弄”在历史传承中得以保留。

 

相传,湖州南门一弄堂里住着一位姓金的老婆婆。金婆婆靠卖酒为生,由于她酿的酒质量不好,口感不佳,所以来喝的人也少,日子过得艰难。

 

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老道士,喝酒寒暄之际,老道士问金婆婆生意如何,金婆婆就向老道士诉了苦水,老道士大发恻隐之心,就问金婆婆家里有没有水井,金婆婆就带老道士到后院的水井(过去的湖州城里是有很多水井),老道士就画符掐诀念咒作法,顿时井水酒香扑鼻,金婆婆千恩万谢,老道士嘱咐几句后飘然而去。

 

自此后,由于金婆婆家的酒清香扑鼻,口味特别醇厚,来吃酒的人也就渐渐地多了起来!由于酒实际上就是井水变的,金婆婆可以说是无本万利,没过多久就攒下了一大笔财富。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道士又来了,金婆婆热情地招待,道士问:“现在婆婆的日子过得怎么样?”金婆婆答道:“现在日子过得很好了,生意很好,就是井里只有酒,没有猪糟(粮食酿酒会产生酒糟,过去农民就把酒糟用来喂猪的),这点不足。”

 


▲ 金婆弄。颜军/摄

 

老道士喟然长叹,并且在墙上留诗一首:“青天总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题罢,老道士飘然而去……

 

自此后,金婆婆家井里的水就不香了,没有老酒了。金婆婆看着老道士题的诗,心里顿时悔过,人心不足,这是贪心啊!从此,金婆婆就把卖酒赚来的钱用于修桥铺路,把门前的道路修缮一新,大做好事。金婆婆乐于助人,一生做好事无数。

 

为了纪念金婆婆,弄内建了一座名为“金婆”的庵(寺),后来大家就把这条弄堂叫作金婆弄,以纪念金婆婆的功德。“金婆弄”这一地名,蕴含了乐善好施、救贫济困的道德文化。

 

旧城改造,城市里的许多弄堂消失了,剩下的也只是一个个地名而已。由于附近的衣裳街改造,金婆弄小区也有了变化,尤其是沿河的墙面和衣裳街统一。

 

虽然金婆弄也已经不是弄堂的格局,但至少还能辨出原来的弄堂走向,一头是仪凤桥,一头是苕梁桥,依稀还有一点历史的印记。

 

如今,金婆弄小区闹中取静,出了弄堂就是衣裳街,这里可以说是湖州中心城区最繁华的地段了。

 

走在金婆弄,仿佛身在老小区弄堂中,依稀能听到老湖州弄堂里的叫卖声……穿梭在一条条弄堂里,唤起深处的记忆,满足怀旧的感情。

 

当然,也只有老湖州人,走在今天的金婆弄,才能回想起当年模样,于林立的店铺和鳞次栉比的招牌中,还原出一条老底子的旧弄堂。

 

文字:周学元

整理:徐虹

编辑:沈晓燕

审核:苏晓北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