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的頔塘生态
荻塘初建时位于太湖南岸的滩涂地带,两岸芦数丛生,故名。因南连苕溪水系,北通太湖,荻塘一向水源充足,浅滩区域水生植物茂盛,湿地鸟类聚集,拥有着开阔秀美的水乡湿地景观,这种不同于人工开挖运河的自然生态性是頔塘的特色,也是当代大运河文化代建设中需要努力保持与恢复的景观面貌。
南太湖平原的农业种植自汉代以来,一直为历朝历代所重视。早期在浅水沼泽中进行围垦,宋代溇港水系形成以后,更是沃野千里。北部形成以頔塘运河为中心的溇港圩田模式,南部形成以湖杭运河为中心的桑基鱼塘、桑基稻田体系。
明清时期随着优质的湖丝驰名中外,桑基鱼塘、桑基稻田的种植模式进一步扩大。依托运河与溇港水系优质的供水和强大的泄洪功能,种桑、养蚕、缫丝成为湖州农业的特色,水成网,圩成田,两岸青青万株桑也成为太湖南岸独特的生态农业景观。
二、民国时期的生态修复
頔塘经过历朝多次重修,其中民国时期特意将驳岸改为紧固的石砌,保存至今。已成为湖州运河系统中唯一留存下来的清末民初历史产物。
《南浔镇志》记载了庞赞臣重修荻塘的史料。在庞赞臣任南浔商会会长期间,重修荻塘(古运河),可谓鞠躬尽瘁,为民操劳。塘者堤防也,塘乃围田和防洪或交通之用,引申为修长堤挖河埠,既是堤岸又是河港。
南浔富绅会同商会重修荻塘全长72里河驳岸,全部改为石砌。工程以旧馆为中心点,自旧馆东塘桥东至南浔镇西市梢,由南浔负责,西至县城由湖州负责。修塘共支费用 83 万元,南浔镇负担了一半费用。民国十八年(1929)在旧馆建荻塘碑亭,亭内立《重建吴兴城东荻塘记》碑石。这次荻塘的重修,实为南浔、湖州近代史上固堤防涝的一大工程。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态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航运也日益发达。航道和桥梁不能适应客观要求。1953年国家“一五”计划开始后,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一方面派挖泥船来湖对重点港埠、航段施工,一方面拨款由当地政府、水利、航管部门相结合组织民工有重点地疏浚航道,拆建危桥。
当时主要航道改善工程有:1954年湖申线南浔航道改线;1955年,组织船民船工成立潮州水上安全生产义务疏浚队,清除航道障碍,共拔除木桩956根,捞起沉石131立方米,投入劳力1802天。不但为国家节约了疏浚航道资金,更重要的是改变了頔塘沿线的生态环境。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頔塘生态 图片来源网络
1980年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頔塘作为繁忙的水上运输线更加不堪重负。“无船无瘪、无桥无疤”,湖州人以此来形容頔塘的窘况。頔塘航道淤塞严重,堵航事故不断,生态环境破坏,引起了省、市乃至中央领导的关注。尤其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对长湖申线航道改善工程作了重要批示。
1984年,国家有关部委经过前期调研,出台了关于京杭运河南段和长湖申线整治设想。1985年7月,交通部会同长航局和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有关专家69人,对长湖申线航道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在综合各方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航运与水资源综合利用”“近期实施与远期规划”“国家投资与地方集资”三个相结合为指导思想的实施方案。
1995年12月,在重点航段改造工程基本完成之后,长湖申线湖州段航道获准实施全线改造。霅水桥至南浔段按四级航道标准改造。在全线开工建设后,各施工段从1998年起陆续施工。2002年10月,通过了湖州市区段竣工验收,实际改造航道44.68千米,开挖土方463.2万方,新建护岸39.14千米,新建改建跨航桥梁多处座,征用土地1086亩,拆迁房屋7.34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2.16亿元。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湖州安吉调研,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要求湖州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优势,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湖州形成了独特的水运优势。但在长期有量无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下,长湖申线航道沿线特别是码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
2013年,湖州下决心重拳出击,对矿山企业进行彻底整治,开采总量从2012年的2亿吨下降到2014年的4505万吨。同时,借力“五水共治”,整合港口岸线资源,累计淘汰小散码头650座,整治提升码头360座,新建码头泊位124个,为临港产业“腾笼换鸟”。
頔塘故道从西栅祇园寺旧址向东穿越南浔古镇,出东栅分水墩进入江苏省境内,约长1.6千米,是頔塘沿线至今保存最为完好、原真的一段河道,故有“运河活化石”之称。
▲ 南浔頔塘古道两岸风景 图片来源网络
2014年6月,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頔塘故道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頔塘故道两岸已开展保护性改造工程,以运河水系和沿岸绿地为蓝绿基底,将昔日货运繁荣的黄金水道打造成为集商贸、旅游、科研、休闲于一体的运河保护“南浔样本”。
2016年11月8日,在泰国清迈召开的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ICID)第67届执行理事会上,太湖溇港被列入第三届《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2016年11月,国际灌排委员会评定公布了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湖州太湖溇港水利遗产与陕西关中郑国渠、江西槎滩陂一起名列其中,标志着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頔塘沿岸生态风光 章新初 摄
2018年7月20日,中央电视台“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公益广告发布会在湖州举行,21日起在央视全频道播出,通过湖州的实践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启迪美丽中国、绿色发展路径。此后,湖州市委、市政府对頔塘两岸的生态保护尤为重视。
▲ 拆除旧馆老桥后修建的观光休闲桥 章新初 摄
2020年9月9日,时任湖州市委书记王纲专题督查湖州大运河及其支线区域内生态环保工作。强调,要拉高标杆、加压奋进,以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为目标,结合大运河诗路文化带建设,高标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分类整治、彻底解决,建设绿色码头,努力形成“湖州标准”,把湖州大运河沿线打造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021年12月31日,湖发改规划【2021】216号发布《湖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湖州市地处长江中下游、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核心区、沪苏浙皖四省市交汇点,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节点。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全市在治水制度措施上积极探索,有效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是贯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政策创新引擎。全市溇港文化、运河文化保存完好,山水秀丽、连古通今的运河生态文化带建设获得世界文化遗产殊荣,是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宝贵遗产、打造绿色生态带、建设“美丽运河”的样板地、模范生。全市发挥沪、杭、宁三大城市共同腹地的区位优势,以点带面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联动共保,是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底色的长三角中心花园。
对标2035年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的远景目标,“十四五”水生态保护工作提出了突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目标的明确要求。
编制湖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对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落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专项规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要作用,对推动“十四五”湖州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022年3月9日,湖州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湖州市太湖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条例》。
2022年6月24日,湖州市召开“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实干争先主题实践动员大会。市委书记陈浩提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不仅是看见自然生态之美,而是要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看见‘最中国’。”他还强调,“最中国”意味着各项工作都应走在全国最前列,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地展示湖州之美。
2022年7月27日,经省级部门评审、公众投票、综合评议等环节,最终评选出第六届“浙江最美绿道”10条, 湖州长湖申线湖州段頔塘绿道成功入选,成为本次最美绿道中湖州唯一、全省唯一交通部门投资建设的“双唯一”入选绿道。
▲ 图为頔塘绿道 章新初 摄
頔塘绿道位于长湖申线航道左岸,与318国道相邻,总长度约为23.2公里,分为两期建设,一期绿道里程12.6公里,二期绿道里程10.6公里,连通湖州市主城区、东部新城、织里新城、旧馆集镇、南浔城区,成为湖州至南浔沿途城镇间的绿色水岸生态走廊。
2023年8月23日,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了《湖州市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旨在加强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用途、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管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利用。划定“红线”守护大运河沿岸生态。
《细则》重点是制定大运河核心监控区范围内国土空间用途的准入、调整、退出规则,规范和引导各项建设的景观风貌和空间形态,优化提升大运河两岸的生态空间质量。将大运河起始线、终止线及滨河生态空间、监控区管控矢量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
今后,湖州市将努力把頔塘沿岸打造成彰显运河古韵的文化活力传承带、践行“两山”理念的生态文明示范带、弘扬中华文明的运河旅游休闲带、重现千年古道的航运发展示范带、承接国家战略的沿河开放利用带。
参考文献
1.《湖州市志》湖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浙江省水利志》浙江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编
3.《湖州港口史》电子稿(未正式出版)
4.2003-2021《湖州蓝皮书》湖州市社科院编
5.《湖州市“两山”实践文献选编》中共湖州市党史研究室
作者:章新初
记者:俞黎新
编辑:高玥飞
审核:苏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