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⑨
湖州历代文人雅集之地——岘山
▲ 草书:颜真卿等《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节录)(书法/邹志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湖城南郊的岘山就是这样一座因文人墨客的青睐而著称于世的名山。
湖城出定安门(南门)不远,地势突兀拔高见山,即为岘山。清光绪《乌程县志》卷三:“岘者,见也,山之首见曰岘。一出安定门即见此山,故名。”此为一说;另一说见宋嘉泰《吴兴志》卷四:“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筑亭其上,名显亭。唐以庙讳改也。”
岘山山体不高,主峰海拔50米,但因唐代李适之、颜真卿这两位名人先后率宾朋登临饮酒赋诗、宴集联句的佳话而成为一座名山。历代文人骚客雅集此山,成立各种会社,或品茗吟诗,或饮酒赋词,或凭吊先贤,引为时尚。
据有关文史记载,自东晋以来,殷康、谢希逸、王羲之、李适之、颜真卿、皎然、陆羽、韦景先、苏东坡、周密、赵孟夫妇、刘基、张羽、徐贲、文徵明、董份、蔡汝楠、袁帙、孙舜卿、吴绮、王士禛、陈去病等显宦高官、文人墨客都来过岘山,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小小岘山浓缩了多少湖州历代风流文雅!
岘山人文古迹有多少
岘山近傍湖城,是人们休闲游览的胜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岘山及周边人文古迹众多,最早可追溯至东晋,太守殷康在岘山建显亭和显济施水茶庵,咸康八年(342),车骑将军沈充对显济施水茶庵增建殿宇;到宋熙宁间(1068—1077),知州孙觉在岘山寺左山麓建百花洲,洲中遍种荷柳,亭榭参差,竹木森修,崇宁四年(1105),寺内又建定应塔,改名为显化禅寺;到清道光十八年(1838),郡人又在寺内建苏公祠。除显化禅寺外,周边还有建于明代的宝生禅院、普觉院和年代不详的寿昌庵。
岘山自晋太守殷康建显亭后,历代曾建有众多亭子,有南朝宋时建的少岩亭,唐朝时建的烟雨亭、洼樽亭、五花亭,南宋时建的雄跨亭,明朝时建的湖山绝胜亭、浮碧亭、湖山一览亭、留喜亭等。
众多亭子中最著名的是洼樽亭。在岘山北坡上有一块不规则长方形巨石,长约2米,宽约1.5米,中间凹陷,形成天然的古代酒器——石樽,志载“可贮酒五斗”,因此得名“洼樽”。
唐开元年间(713—741),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李适之在任湖州别驾时,常携幕僚和友人登岘山,让侍者把酒注满浑然天成的石樽,欢饮其间。颜真卿《石柱记》载:“唐开元中,李适之为湖州别驾,岘山有石觞,员可贮酒五斗。适之每挈所亲登山酣饮,望帝乡,时时以醉,土民呼为李相石樽。”后郡人在李公登临处筑四角亭于石樽之上以作纪念,名为“洼樽亭”。元代亭废。明万历二年(1574),湖州推官张应雷重建。清初,浙西道李之粹手书“洼樽亭”三字石碑于亭边。
岘山及周边除有纪念苏东坡的苏湾和苏堤外,还有众多的楼、轩、园、台、堂、塔、祠。山顶上曾建有灵慧塔。宋礼部尚书倪思在岘山旁置玉湖园,园中建藏书楼;赵孟父赵与訔建有苏湾园。明代建有袁帙读书楼、空明楼、念西楼、逸老堂、朋寿台、月观台、清远阁、文昌阁、滴翠轩、万簌轩、刘公祠、袁公祠、吕公祠;清代建有高风堂、吴太守祠、九贤祠和嘉客祠,等等。
▲ 岘山洼樽(摄/颜军)
雅集岘山文会知多少
岘山山水清远的自然美景及众多的人文景观,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相聚的地方。唐大历八年(773),颜真卿(时65岁)于春正月到湖州刺史任上。春夏之交的某日下午落日时分,公事之余,真卿率诗友、门生和子侄29人,乘舟携壶游城南岘山,观左相石樽,于岘山洼樽注酒结宇环饮,作《登岘山观李左相石樽联句》,每句五言,共29联58句,收录于《全唐诗》,成为湖州历史上一次名人文会的盛举。
特别到了明代中叶,岘山更成为当时文人结社的聚会地,许多文化名人会集于岘山,成立各种会社,吟诗赋词,引为时尚。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知县汪翁善、陈秉中、邱吉、唐广及退职还里的教授、侍讲等16人组成的苕溪社,每年一月集会于岘山,各赋诗一章。后又有沈政、陆震、俞叙等21人组成乐天乡社。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唐枢(一庵先生)组织士大夫休官等20多人成立岘山会,每年春、秋集会于岘山,饮酒赋诗。
值得一提的是,府通判汤世贤和推官冯应麟在岘山上建逸老堂,作为耆老雅集之处,由曾做过工部尚书的刘麟主盟逸老会社。据史料记载,这些耆老雅士“当事者先期而到,并用燕服,众寡不拘,出入随意,供具不华,折简不邀,长揖不拜,论说不讳,陶情不醉,盟神不祷”,反映了他们洒脱、豪放的性格特征和当时会社随和安逸的社会风貌。
▲ 岘山(摄/颜军)
沧海桑田,从东晋到清代,历经1500余年盛况的岘山,现在除了于1916年重建的雄跨亭及同年始建的辛亥革命烈士陈英士墓(“文革”被毁,1985年依原貌恢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修建的碧浪园和碧浪碑廊、1986年始建并于2009年扩建的市烈士陵园(湖州烈士纪念馆和钱壮飞纪念馆)及洼樽亭遗址(市文物保护单位)外,众多人文古迹已荡然无存。如今又有多少人了解岘山往事的辉煌?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作者:姚煜章
整理:徐虹
编辑:高玥飞
审核:苏晓北
3728145-70732-50-创建“东亚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