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地名里的湖州⑫荻港村:隐于苕溪南岸,续写古村新篇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来源:南太湖号
字体:【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⑫

荻港村——隐于苕溪南岸,续写古村新篇

 

荻港村位于南浔区和孚镇南部。宋代自成村落。因河港纵横,溪岸荻草丛生得名。古称荻冈。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二十二:“荻冈镇,在府城南二十七里,一作荻港,统上、下堡,袤五里,广二里,宋元时,市聚上堡。明嘉靖间倭寇肆焚,居民北徙就下堡。里、外行埭临水设,阛阓纵横。自雍正后,甲科接踵,民物浩穰,遂称镇。”

 

清朝康熙太学生荻港章氏六世祖霞桴公作诗《示里闸父老》:“莽莽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经营几岁月?沟画好田畴。渔网缘溪密,人烟近市稠。从来生聚后,风俗最殷忧。”讲述苕溪岸侧荻港镇的地形图和开发史。它本是水中央的几堆芦岗,经过百姓千百年来的经营垦殖,才出现了肥田沃土、渔业商市。

 

▲ 荻港村(摄/颜军)

 

这里,曾是繁荣胜境的水乡古村。

 

荻港境内文物古迹众多,青堂瓦舍,临河而建,小桥流水,街面廊屋,商贾云集,店号林立。现存有御碑亭、总管堂、演教寺、外巷埭、里巷埭、章家三瑞堂、朱家鸿志堂、礼耕堂等50处明清建筑、古民居,还有秀水桥、佘庆桥、隆兴桥、庙前桥等23座明清古桥。

 

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四面环水,河港纵横,古桥横卧,彰显了江南水埠的原始影像。

 

走在由石块镶嵌的板路上,放眼望去,巷埭大多依水而建,桥河相依,楼房林立。谁知,这里曾有众多鱼行聚集,是浙北地区水产品交易的中心。

 

水路交通兴盛时,各类店铺、商行皆聚于此。有彩云楼、今夜月、泰源堂、百乐堂、正泰店、丝行、鱼行、米行等和轮船码头。随着时光流逝,岁月变迁,荻港以水为生的经济模式逐渐走向衰落,反被周围水网隔离,慢慢地被遗忘在了江南水乡之中。

 

值得庆幸的是,临近运河市的外巷埭走廊和里巷埭走廊结构尚存。荻港的水市千百年历经风雨残缺,但基本未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古石桥得到修复,再次静卧河上,河道得到治理,河水再次清澈透明,重现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风貌。

 

这里,有着深厚古朴的文化底蕴。

 

荻港村东南部有南苕胜境,位于苕溪南端,因鱼沼津梁众多,楼台亭阁林立,胜似人间仙境而得名。南苕胜境始建于元朝,重建于乾隆四十三年,由荻港朱氏、章氏二大望族集资建造,太子少保朱珪的《积川书塾记》碑亭、由嘉庆御笔“玉清赞化”御碑亭、御书额恭记碑等,主建筑为积川书塾、吕祖殿。

 

先说积川书塾。乾隆年间,荻港章氏望族把原先分散在荻港的芦江草堂、红树书屋等八个小私塾集中于此,创建了积川书塾。

 

嘉庆皇帝的老师浙江督学朱珪、浙江巡抚阮元曾在此讲学。嘉庆状元郎姚文田在此留下“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人间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名句。

 

乾隆四十四年,荻港章芩、章宗瀛叔侄去京师求学,期间向其老师朱珪介绍了南苕胜境的幽雅,后侍郎朱珪督学浙江,于乾隆五十三年,监督湖州科试后,即去荻港游览南苕胜境,见弟子们谨厚有矩,即撰《积川书塾记》,勒石立碑。

 

此后,积川书塾声名远播,世称“南有阮元诂经精舍,北有章芩积川书塾”。在积川书塾求学的弟子中,掇科中第的比比皆是。曾走出了两名状元,五十多名进士,二百多名太学生、贡生,近现代更是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地质家、外交家、教育家、科学家、实业家等。

 

再说吕祖殿。据《湖州府志·祀典》记载,荻港吕祖庙为地方官每年就祭祀的庙宇。南苕胜境中的吕祖殿,又称吕祖师庙。嘉庆初,荻港章野在北京做官,与公卿结交,常有来往,在游暇时多次介绍家乡的南苕胜境之优美及吕祖之灵验,故两处在官场中流传颇广。

 

嘉庆五年四月,湖州知府善庆,以荻港吕祖师庙“祷雨祈晴,历著灵验”为由,请浙江巡抚上书奏请嘉庆皇帝御书匾额。是年,当地接到御书“玉清赞化”匾额和钦赐“警化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祠”额。嘉庆五年建立御碑亭。碑石为太湖石,高3.38米、宽0.85米、厚0.29米。碑上“玉清赞化”由嘉庆皇帝御书,钤篆书“嘉庆御笔之宝”的印章。“赞化”者,赞助教化也。

 

▲ 荻港村(摄/颜军)

 

这里,传承鱼桑风俗的历史遗产。

 

荻港人坚持不忘初心,传承文化。千百年来,民间文化始终以丝绸文化、桑基鱼塘农业文化、鱼文化和丝竹音乐等为著。“采南浔之丝,载浙北秀竹,传湖地佳音,集弦索精萃,水乡荻港有丝竹音”。“荻港民间丝竹”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器乐表演丝竹音乐《江南丝竹》、民间山歌《十房媳妇》两项被列入湖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桑基鱼塘这种农、桑、鱼结合的模式起源于春秋时期,聪明的荻港人充分利用湿地资源,绿树成荫,鱼塘连片,将蚕桑业和渔业养殖紧密结合在一起,塘养鱼,埂种桑,桑养蚕,蚕沙喂鱼,塘底淤泥肥桑。

 

年复一年,形成了桑、鱼、塘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良性循环传统生态产业模式——桑基鱼塘。联合国粮农组织命名的桑基鱼塘,已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来,荻港村致力于鱼桑文化的挖掘与整理,每年举办鱼文化节、正月踩街活动、重阳系列活动、桑基鱼塘月系列活动等各类民俗活动。

 

利用桑基鱼塘生态资产,打造鱼桑文化研学基地、桑基鱼塘体验区、鱼桑农业展览馆、农耕体验馆。引进桑基鱼塘食品加工项目,研发生产十几种“桑陌系列”特色鱼桑小吃,不断延伸拉长鱼桑文化旅游产业链,形成了“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的农旅结合、以旅带农的发展格局。

 

“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如今的荻港,静静地隐于苕溪南端,默默地散发着古朴气息,展现着新农村建设的崭新风貌。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浙江省特色旅游村等诸多荣誉。

 

2017年境内桑基鱼塘系统还获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0年8月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文字:廖科

整理:徐虹

编辑:郭熠华

审核:苏晓北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