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地名里的湖州⑤这里曾有座水晶宫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来源:南太湖号
字体:【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⑤|这里曾有座水晶宫


发源于天目山的两条主要水系东苕溪和西苕溪一东一西自南向北成合抱之势,汇合后流经湖州城,形成了湖城河港密布、湖漾连环的水城格局,之后继续北流,最终注入太湖。故古代湖城也被称为“水晶宫”“水云乡”。

 

唐代湖州刺史杨汉公《题郡城楼》:“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形象地描绘了古湖城这座水城。后来,由于运输方式改变及城市快速发展等原因,原湖城的大量河漾先后被填,但一些构成古城水晶宫的古地名留存了下来,成为水城记忆的一部分。

 

▲ 白蘋洲(摄/颜军)

 

烟雨水城——古蘋洲

 

“蘋”一种多年生草本蕨类植物,亦称“四叶菜”“田字草”。白蘋洲意为开满白色花的水中小洲。白蘋洲是湖城的一个古地名,始于南朝梁代(502—557)。太守柳恽在此赋诗《江南曲》“汀洲采白,日落江南春。”因以为名。

 

白蘋洲古址位于今馆驿河东岸市妇保院及以东南一带。范围较大,现大致范围:东起东街,南至月河桥东侧,西傍甘棠桥,北邻骆驼桥下馆驿河。现市妇保院门前有“白蘋古址”石牌坊。

 

白蘋洲是古代湖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唐大历十一年(776),刺史颜真卿曾在白蘋洲剪榛导流,筑八角亭(又称茅亭),并书柳恽《江南曲》诗于亭上;贞元十五年(799),刺史李锜筑大亭一、小亭二,名曰白蘋;开成三年(838),刺史杨汉公营造东南二百步霅溪侧白蘋洲荒泽,重新疏通四渠,挖深二池,相接三园,建白亭、集芳亭、山光亭、朝霞亭、碧波亭五座亭。

 

为此,还请在洛阳的姐夫白居易撰写了《白蘋洲五亭记》。洲上“卉木荷竹,花繁鸟啼,舟桥廓室,游者相顾”,成为湖州之胜景。光启中(885—887)刺史李师悦又增建土筑仓,名泰定仓,泰定仓于明代改建为右文馆,遗迹今尚存。

 

▲ 白蘋洲(摄/颜军)

 

诗意江南——白蘋洲

 

古代白蘋洲的优美胜景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见景生情,吟诗怀古,留下众多诗篇。

 

唐代诗僧皎然《晦日陪颜使君白蘋洲集》写道:“南朝分古郡,山水似湘东。堤月吴风在,湔裾楚客同。桂寒初结旆,小欲成丛。时晦佳游促,高歌听未终。”

 

唐代杰出诗人、散文家,湖州刺史杜牧《题白蘋洲》写道:“山鸟飞红带,亭薇拆紫花。溪光初透彻,秋色正清华。静处知生乐,喧中见死夸。无多珪组累,终不负烟霞。”

 

北宋政治家、诗人寇准《游白蘋洲》写道:“杳杳烟波隔千里,白香散东风起。日落汀洲一望时,愁情不断如秋水。”

 

北宋湖州知州徐仲谋《白蘋洲》写道:“风流人物两相逢,白傅高文纪汉公。三圃五亭装郡景,千花万卉媚春风。”

 

明初十大才子之一张羽《游白蘋洲》写道:“层城郁迢迢,长溪贯双流。喧然寰阓中,乃有白蘋洲。兹晨仗策往,秀色散我忧。窅渺蛟龙窟,澄明鸥鹭秋。开花照白日,接叶暗渔舟。凉夜起其末,客衣薄飕珝。我欲携童稚,具此双钓钩。高歌绿水曲,散发洲上头。安能随世人,负我平生游。”

 

▲ 草书:杜牧《题白蘋洲》(书法/邹志红)

 

时光荏苒,岁月不居。这个有近1500年历史的湖城古地名——白蘋洲,如今旧观已荡然无存。但这座有着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正是通过“白蘋洲”“霅溪”“江渚汇”“浮霞墩”等这些水晶般明净清澈的古地名,勾勒出了这座江南名城“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的清丽轮廓。

 

文字:姚煜章

整理:徐虹

编辑:郭熠华

审核:苏晓北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