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琉璃是一个重要文化载体。从白居易所吟“彩云易散琉璃脆”,到佛经所诵“身如琉璃,内外明澈”,琉璃瑰丽的外表下,总是蕴藏着一种传奇的色彩。
座落于南浔经济开发区浔北村的琉璃庄园,静谧典雅、绿意浓浓,流光溢彩、变幻瑰丽的琉璃缀以其间,恰似一处世外桃源。
庄园主人李锋,是当代著名琉璃艺术家,扎根南浔精雕细琢20多年,重拾一度失传的古法琉璃脱蜡铸造工艺,通过对琉璃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让中国琉璃之美重新焕发光彩。
▲ 李锋正在打磨作品
找寻失落千年技艺
李锋,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缜密的理科思维和深厚艺术功底,使其在造型艺术上表现出过人天赋。
1989年,李锋南下深圳创业,凭着对迪士尼卡通造型等诸多手办模型的精准拿捏,很快在设计界崭露头角。
市场上模型设计制作日新月异,所需材料千变万化,李锋游刃有余这种快节奏的创业创新。
▲ 李锋与自己的作品
一次偶然际遇,让他接触了琉璃。无比复杂的工艺流程,以及相伴相随的精细控制,高达1350摄氏度的高温熔炼,还有琉璃在不同光线折射下呈现出的晶莹剔透,都深深吸引着李锋。
事实上,琉璃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西汉中山靖王墓中就曾出土过精美的琉璃耳杯。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琉璃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逐渐淡忘,甚至被贴上舶来品标签。
“热爱与责任吧!”1996年,李锋开始琉璃艺术创作和试验,试着找寻失落千年的古法琉璃脱蜡铸造工艺。
这种找寻,是对话,更是修炼。
“我对材质和结构有着独特敏感性。”李锋完全融入琉璃这一神奇的透明世界。
为何执着于古法琉璃脱蜡铸造工艺?一件蜡模,只能烧制一件琉璃品,这是古法脱蜡铸造琉璃的奢侈之处,也是李锋对待艺术创作的坚持。
▲ 李锋的作品
“进大学时就一个想法,要创作,当个艺术家。”经历过深圳商海历练,李锋变得更为从容与淡定。
翻阅书籍、四处请教、闭关琢磨,古法琉璃脱蜡铸造工艺在李锋的手中重新呈现。整个古法工艺,涉及雕模、翻模、脱蜡、蜡模、入窑、切割、酸洗、抛光等数十道制作工序,每一个细节都凝聚匠心。
扎实的中西融合艺术文化积淀、古法工艺流程的娴熟把控,李锋很快在业内声名鹊起,成为中国琉璃艺术界一位重量级“大咖”。
醉心打造一座琉璃庄园
位于太湖南岸的南浔是传说中琉璃“起源地”。相传公元前493年,范蠡与西施在此地以琉璃作为定情信物海誓山盟,成就了动人的古溇离别,也成就了现在的琉璃庄园。
2002年,在深圳风生水起的李锋内心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建个属于自己的琉璃庄园。
几经辗转,李锋跑过许多城市,直到有一次来到南浔。浔北村与南浔古镇隔河相望,乡村静谧,大隐于市,李锋便一眼相中。
经过近20年的打造,这里已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庄园。走进园内,扑面而来是江南文化园林的古韵和灵气。石墙和木栏围砌,将庭院连成一片,间或小径石台、碧树转影,工业化的Loft与文人气息浓厚的百年书院在此交融,并未有违和之感,反而更显生动和谐。
▲ 李锋的作品
有一段时间,李锋花了很多精力去收藏,初衷在于想要了解琉璃的前世今生。庄园内有一座目前国内最为系统和门类齐全的古琉璃收藏博物馆,上千件藏品涵盖从商周到清末民初,从礼器、配饰到各类生活用品。这些,李锋倾囊展示于人。
李锋认为,琉璃艺术更重要的是文化传承,它不同于玉石收藏,而是工匠穷尽一生甚至几辈子实践和熔炼制作而成。
在琉璃生产车间,不同的师傅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原型雕塑、制模、灌蜡等工序。“琉璃不是冷冰冰的一块,高温状态下是可以有生命般的自由流动,所以在创作时就很有意思。”李锋说。
▲ 李锋的作品
“以前,全身心关注琉璃的材质表现,现在更关注作品本身,琉璃是我思考和创作时的的一种媒介和表现。”李锋擅于打破传统和现代的边界,其作品风格独特、构思清奇。
他坦言,当眼里只有琉璃一种材质的时候,虽然纯粹却相对局限,现在开始尝试采用其他不同材料搭配,如金属铜、不锈钢、石材等,自由游走其间。
与市面上大多琉璃工艺品不同,在李锋的手下,古法琉璃常以当代的艺术手法表现。他更执着于用简单的线条和块面去细细凸显琉璃的特殊材质,进而发挥琉璃轻盈的外表特性来表达作品的深刻内涵。李锋擅长运用各种技法来塑造各种景色的特质。或如假山溶洞,盘生错结;或如烟云山水,翻卷风散。炽热的熔体最终呈现的生命,更是妙在千度熔变的瞬间。
传递琉璃东方美学
观看李锋的琉璃作品,你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东方韵味与哲思。除了东方传统文化表达之外,审美多元性以及不同材料、多种肌理综合运用甚是灵活生动,呈现全新艺术审美。
上海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一面22米宽、11米高的琉璃装置壁画美得令人震撼,绿水青山若隐若现,烟青色的高级配色,展现天地间的和谐,不同光照和角度呈现的是不同韵味图景。
这是李锋制作的杰作之一。
整幅作品由2800多片琉璃分别烧制拼装完成,其创作难度绝非常人能及。
在琉璃铸造过程中,大体量的作品,工艺难度大大增加,所以从最初雕塑,到制作硅胶膜,蜡膜、耐火石膏膜,再到窑烧铸造,直至成品完成,每一个工艺过程,都是忐忑。“每片琉璃都是完全不一样的,烧制要求也不尽相同,安装更是一门技术活。”李锋说,历时大半年时间,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
▲ 大型琉璃作品制作
这些年,李锋还专注于大型传统琉璃佛像的创作。在李锋看来,“每一尊佛像都是历经千古而仍然充满智慧哲学的造型。”况且琉璃被誉为“佛教七宝”之一。李锋在师法自然的基础上,增添传统色彩,将净、空、无相等观念融入到作品里,呈现空灵、纯净、透澈的艺术世界,让自然精神与材料精神相得益彰,人文思想与现实情境和谐共鸣。
6000多个小时漫长守护,2吨耐火石膏材,1吨琉璃晶质料,加上1.5米高特制窑炉,他创作的最大一尊琉璃卧像身长1.8米,细节考究,全身上下每一个部位的宽度、厚度,每一只手的微妙姿态,每一只手臂之间的距离美感,展示出极其细微的观察力、耐心和创作力。
“我也尝试与铜等材质搭配,这样就可以铸造3米以上的琉璃造像。”李锋喜欢挑战琉璃的一项项难关。眼下,李锋依旧在工作室雕塑、烧制、细修、打磨,常常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只为用最精准工艺诠释美。
作为一名独立艺术家,李锋尊重自然、观照人类、传播美学,2014年浙江美术馆举办的玻璃艺术家个人作品展规模之大,在业内至今是一曲“绝唱”。今年,他在庄园内设计装修了5000多平方米美术馆,预计下半年策展、布展,举办艺术盛宴。
▲ 琉璃庄园里归来书院的琉璃屏风
琉璃,之于李锋,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也是对生命的一种领悟和修行。
流淌千年的浴火艺术
琉璃,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称呼。经上千摄氏度高温熔炼后,可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堪称玻璃中的极品。琉璃是火焰的艺术,它传承数千年的纯手工技艺。
古法琉璃制作基本流程
造型设计:将设计创作理念绘成平面设计图稿,再雕塑立体原型。
制硅胶模:在原型模具表面均匀涂抹硅胶,待硅胶凝固成硅胶模后,尚需石膏加以固定。
灌制蜡模:调制蜡浆,在硅胶阴模内灌入热融的蜡,待其自然冷却。
细修蜡模:冷切容易使蜡模收缩变形,对拆模时留下的模线痕迹,蜡模的表面毛边、气孔利用工具细心地修整。
制石膏模:调制正确比例的耐火石膏,在修饰后的蜡模外,灌注包埋,即成含蜡石膏模。
进炉烧制:清模去尘后,将整个石膏模与配置好的原料,放进炉内慢慢加温,使热熔软化的水晶玻璃如麦芽糖缓慢地流入石膏模内成型。
拆石膏模:待其降温冷却后从炉内取出,小心拆除石膏模取得琉璃作品粗胚。
研磨抛光:将作品不断重复地研磨、抛光,直至使琉璃的光泽透射出来,展现晶莹的质感,即可完成作
记者:陆晓芬
摄影:吴建勋
编辑:郭熠华
审核:苏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