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 手艺上的湖州 ⑩祝和春:唯见竹篾指间飞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14日
来源:南太湖号
字体:【

“川原五十里,修竹半其间。”安吉县享有“中国第一竹乡”的美誉,当地竹编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据清乾隆《安吉州志·器用属》记载,已经有刺箩、匾、栈条、帘等竹制品。其中,溪龙竹编制作技艺尤为突出,在当地及周边地区享有极高声誉。

 

生于斯、长于斯的祝和春已经和竹子打了四十余载的交道。从学徒到篾匠再到非遗传承人,随着时代变迁,祝和春的角色在转变,而他对竹编制作这门手艺的喜爱始终如一。

                              

学门手艺谋生

 

左手拿着一根篾针,右手中的一把篾尺在细软的篾条间穿梭,挑七压一,然后再将一条黑色的篾条细致地编织进去。黑色与原色的篾条纵横交织,上下翻飞……在进行竹编制作时的祝和春手眼一致,神情专注。

 

祝和春是安吉县溪龙乡徐村湾村人。1961年6月出生的他和很多同龄人一样,受家庭条件制约,在读完初中后就回家到生产队干农活。“那时候身子骨差,天一热就生病,爸妈就想着让我学门手艺,以后可以养家糊口。”祝和春说,学木工、泥水工这些都需要力气,篾匠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轻巧,家里就找了一位在三官的老篾匠,自己在他那里做学徒。

 

就这样,17岁的祝和春跟着师父袁金春开始了自己的学艺之路。在做学徒期间,他看到编有文字的竹制品就痴迷,有时师父白天教了一遍后,晚上自己会反复地练习,琢磨到深夜。做学徒的3年,他带着口粮,住在师父家里。

 

祝和春的吃苦耐劳深得师父喜爱,加上他在竹编制作技艺上有天赋、善钻研,师父将自己的独门绝活——立体编织技艺传授给他。

 

 

“过去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具,大部分都是篾匠做的,像晒簟、箩筐、凉席、簸箕、淘米篮、蒸架、锅盖、菜篮子……”祝和春说,那时百姓家里需要做什么,自己就要会做什么。他学成归来后,很多村民请他上门做这些竹制品。走村串户做篾匠活,慢慢地,祝和春的手艺得到了乡里乡亲的认可,他感觉很自豪。

 

随着时代的发展,塑料制品、不锈钢产品大量涌现,篾匠的生存空间遭到挤压,曾以此为生的手艺人相继改行另谋出路。“后来请我们上门做的就越来越少了,我就自己开了一家竹器店,这样维持了六七年。”祝和春说,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也不曾将立体竹编的技艺荒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7年,中国竹文化节在安吉举行。祝和春制作了竹编立体字作品——“中国竹乡”献礼竹文化节,作品受到游客和市民好评,打响了立体竹编这块金字招牌。这也更加坚定了他在竹编制作技艺上继续深耕的决心。

 

不可否认,竹编手艺是个技术活,更是个伤手的活。祝和春伸出双手,只见他的十指和手背上留有很多疤痕,这是在常年累月编织中受伤后留下的印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凭借着这份独一无二的“手上功夫”,他被评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溪龙竹编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成了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

 

坚守匠心前行

 

“三年徒弟,四年半作,七年才能成为师父”。在祝和春看来,要把一门手艺学精,绝非易事,最重要的是要坚守一颗匠心。

 

条条竹篾成就段段传奇。四十多年来,祝和春凭借一双巧手编织了许许多多让人惊叹的立体竹编作品。其中,1999年完成的巨型“龍”字竹匾是他最难忘的一件作品。说起创作背后的缘由,他很是感慨。在90年代,很多人认为竹编立体字没什么花头,浪费时间又没收入。面对非议和不理解,身在竹乡的他立志要以安吉自产的竹子为原料,编织出世界上最大的立体字作品,让大家知道安吉有位工匠可以做出这样的绝活,让更多人来了解这门技艺。

 

“光是前期筹备就用了半年,先是请书法家写了字,然后去广告公司放大,买了3车子的竹子,再破竹篾……”说起创作过程,祝和春记忆犹新,因为作品的尺寸很大,那时候找场地就找了好几个月。后来,一个离家约3公里远的废弃旧仓库被他看上,原因很简单:那里偏僻安静,没人打扰。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心安静下来,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创作。

 

“当时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中午扒口饭加休息不到15分钟,夜里编到12点左右。这个工作状态持续了3个多月。”祝和春坦言,那段时间创作条件艰苦,自己一个人住在旧仓库里,中饭和晚饭餐都是儿子骑自行车送过来,一般晚饭多送一点,可以留着明天热一热当早饭吃。作品完成后,需要先把房顶拆掉,用吊车把竹匾拿出来,再把房子修好。

 

 

70根毛竹,32万根篾丝,再加上祝和春的独具匠心,才完成了长5.4米、宽5.1米的“龍”字竹匾创作。他的这件作品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美名,被编入《大世界基尼斯记录大全》中。他粗略算了算,整个作品从构思到完成,花了一年多时间,费用高达一万多元。“前行的道路不是平坦的,都是要靠自己拼创,不是真的喜欢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他由衷地感叹道。

 

秉持匠心,一路前行。2004年,祝和春南下深圳为电子钟设计竹编的外观造型,接触了相机和电脑,打开了创作新思路。2010年,他在家乡创立了辉艺竹木工艺品有限公司,将创新和实用的理念融入传统的竹木工艺品,产品远销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2020年,他开发制作了电动匠人模型,动态展现传统竹编制作技艺的工序,这组作品在上个月的第十五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获最佳展陈奖……

 

 

艺海无涯,祝和春说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

 

奔赴千里授艺

 

“先把篾条放水里浸一下,这样在编织时不容易滑,而且韧性也好一点。然后拿两根篾条平行放好,再把左边这根挑起来……”8月13日,在2023“美在万物生”国际儿童画公益巡展(湖州)非遗项目展示展演活动中,祝和春耐心地教孩子们编织小竹球。

 

 

展台上各式各样的竹编作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不一会儿,前来学习竹编制作的孩子们在摊位前排起了队。“这是女儿第一次接触竹编,通过她自己动手体验,可以更深入了解这项非遗项目,我觉得很有意义。”来自德清县的费燕跟记者说道。

 

在当天的展示展演活动中,一个电话从千里之外的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青山铺镇打过来,来电者是祝和春的新徒弟——青山铺镇青山竹编非遗文化馆工作人员陈亚波。“师父,您帮我看看这件作品编得怎么样?哪里需要改善优化下?”电话那头,陈亚波向祝和春汇报了这几日的练习情况,请他指导下作品创作。

 

两人的师徒情源于一个月前祝和春不远千里从安吉赶到长沙授课。“青山竹编和安吉竹编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非遗文化,都曾陷入传统工艺逐渐失传的困境。收到去那边教授竹编技艺的邀请后,我很乐意去,为的就是让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东西不失传。”祝和春说。

 

为期一个月的竹编培训班深受当地村民欢迎。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童,都在祝和春的课堂里感受非遗竹编的乐趣和魅力。“选竹刮青、剖竹劈篾、拉丝打磨……授课时,师父细致认真,对每一位学员进行手把手教学。”陈亚波说,自己目前学会了简单的竹编饰品编织和平面字的编织,师父的专注和坚守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老手艺苦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愿意学竹编制作的人越来越少了。只要有人真心想学,我就很乐意教。”祝和春说。

 

 

为了扩大竹编文化的影响力,从2018年开始,祝和春在安吉县第二小学设置了竹编工作室,成为了该校的学生社团辅导老师,现在每周三会去学校教授基础的竹编制作技艺。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到民间传统技艺的魅力,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竹编文化的种子。他透露,接下来还将带着自己的作品走进更多的学校。

 

“竹编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年轻人!”祝和春深知技艺传承之路任重道远,而他自己的坚守早已如坚韧不拔的竹子那般: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韵溢清香

 

 

传统竹编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富含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匠人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编出生活的琐碎与美好,从材料的选择到编织,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控,精心对待。

 

溪龙竹编制作流程

 

1.锯竹


首先要知道编织用的竹篾长度,竹篾料要长一点为好,短了接起来麻烦而且还不美观。锯下去的时候要轻而稳,确保锯起来平整没有毛刺。

 

2.破竹


首先看竹子有没有水路(竹子长枝丫的地方),刀从这个地方先下。左手拿竹,右手拿刀,同时用力。

 

3.破篾


竹条青面朝上,左手拇指放在竹青上面捏紧竹条,右手拿刀,刀的背面(小面)贴块竹片,刀刃对着竹条按照需要几层篾的厚度起层。

 

4.过剑门


把两把剑刀固定在板凳上,右手拿竹篾放在剑门夹子中间,左手食指按着剑门夹子,拇指按着板凳,用稳力朝后拉。

 

5.刮篾


把刮刀装在板凳上,左手用一块牛皮抵住竹篾,使其贴紧刮刀刀刃,右手用稳力朝上往后拉,每根竹篾正反两面都要刮过,刮去毛刺边棱。

 

6.编织


编织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用平纹、斜纹、花纹等不同的编织方法。在编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篾条的紧度和均匀度。

 

记者:王一堡

编辑:郭熠华

审核:苏晓北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