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宋宇皓 陈正凯

太湖沿岸的农村,做糕团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民俗。这种用江南稻米做成的传统糕团,寄托着人们最朴实的祈福与祝愿,也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内蕴和精湛的技艺传承。
凌晨4点,大钱老街上漆黑一片,只有沈冬梅的糕团店透出了一缕光亮。钱金珍、沈冬梅母女俩又早早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不大的门面,古朴的木门与案台向人们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待店中锅炉燃起,一股浓浓糯香随着热腾腾的蒸汽渐渐弥漫到整条老街。一项悠久流传的古法手艺——龙头糕,又得到了一日的传承……
指尖鱼龙舞
从一粒米到一块糕,要经过10多道流程。
龙头糕的制作以糯米、粳粉为主要原料。用不同量的配比,灵活掌握。相对于日常的方糕、团子,龙头糕因其特殊寓意,更是千姿百态、技艺精湛,对观赏性与可塑性的要求更高。

在色泽方面,为了保障身体健康,沈冬梅早些年就摒弃了人工合成色素,尝试用天然植物调制颜色。“绿色的是南瓜叶,红色的是仙人掌果粉,也有红萝卜或胡萝卜等等。”沈冬梅耐心地解释着,手中的活却一直未停下。
“接下来就是捏塑定型。这一步花费时间最长,也最是考验手艺人的功底和巧思。”沈冬梅边做边介绍,一个面团在她的手下仿佛有了生命。一红一白两条摆动着尾巴的“鲤鱼”仿佛时刻准备一跃而出;镶嵌着金币的青白“二龙”目光炯炯,嘴里含着珠宝气势十足;粉白相间的元宝与红花绿叶相衬的双喜蛋,色彩很是喜庆鲜艳。从内容到神态,每一样都精细繁复,将手艺人的匠心氤氲其中。
“以前龙头糕里的鲤鱼没有这么多花纹,只有白色或红色。现在大家都喜欢转发锦鲤求好运,所以我就给鲤鱼增加了花色,红色的粉团融入了白鱼的鱼鳍,让它们变成能带来好运的‘锦鲤’。”沈冬梅说,传统技艺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在各种造型中,聚宝盆是最难做的,也最费时间和心思。一旁,母亲钱金珍不发一言,目光始终没有从手上移开过。老人全神贯注地用她苍老褶皱的手指缓慢捏出一个个元宝形状,嵌入花纹精致的聚宝盆中。“一套龙头糕要做六个,聚福聚财嘛。”做完六个聚宝盆,老人缓缓抬起头,眼里尽是满足的笑意。
一屉龙头糕制作完毕,钱金珍老人缓缓站起身,将笼屉端上锅炉,再仔细浇上水,上锅蒸糕。当她笑着打开蒸笼时,各种吉祥喜气的彩头都氤氲在了缭绕的蒸汽里。
古月照今人
历史的传承常给人以力量,小小的人间风物中,也能看见人的抗争。龙头糕,包裹的是手工业者的匠心,描摹的是太湖人家的历史,承载的是人间的温饱生计。

昔时,太湖流域水患频发,渔民们便做了龙头糕祭拜水神与龙王,以此祈求风调雨顺,湖面无灾无虞。龙头糕逐渐成为溇港一代的祭祀风俗,流传至今。作为“谐音梗”的早期玩家,太湖百姓更是将龙头糕与各种讨彩的吉祥话联系在一起。比如,龙与鲤放在一起是“鱼跃龙门”,菱角是“聪明伶俐”,聚宝盆是“招财聚福”等。一个个带有美好寓意又栩栩如生。
沈冬梅说,一套完整的龙头糕中不仅包括2条龙、2条鲤,团子、元宝、欢喜、蛋各6个,还得配有包裹着豆沙馅嵌有豆沙子的百合,象征着百子同欢,载满元宝鲜花的聚宝盆等。龙头是这组龙头糕中的重中之重,龙鳞用钱币来体现,也是寓意“富贵临门”。自古以来,农民把来年大丰收,未来生活的念想,全部留在了这龙头糕里。

后来,龙头糕经代代传承,沿袭至今。太湖百姓上梁圆屋、嫁女娶新、生日做寿,都要置办松糕团子,图的是吉利,讨的是彩头。古时期盼,渐融成今日之风俗。
沈冬梅的爷爷就是做糕团出身。年少时就对祖辈的糕团手艺耳濡目染,沈冬梅在16岁便学着和母亲一起做龙头糕。后来沈冬梅随父亲一起去织里开了家餐饮店,跟着做点心。母亲则留在大钱村做龙头糕。直到父亲生病了,沈冬梅才跟着回到了大钱村。就这样,时光的接力棒在小小糕点铺里流逝了近50年。
如今,昔时繁华的大钱老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渐渐冷清下来,街前巷尾,年轻的面孔屈指可数。而沈冬梅一家子,一辈子,还默默静守着这份老手艺。
声名勤里得
沈冬梅说,这方手艺在过去很受欢迎,几乎家家会做,但是其制作步骤繁杂、利润单薄,所以如今已经鲜有人愿意手工制作。
坚持终究是件辛苦事。为了做好龙头糕,她每天十点入睡,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准备。因为长期做糕的缘故,她的两只手都已经受伤,其中一只更是重症。亲朋好友都劝她去手术,但因为忙碌,她一直推脱着。“人家有事来找你帮忙,你拒绝不了。几乎一天都离不开这间铺子,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我都要提前安排好。”沈冬梅坚定地说。

母女俩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推不掉的订单和顾客的期待让她们日复一日重复着娴熟的手艺。长期伏案造成她们的脊背微躬,起身蒸糕时,那单薄伛偻的身形令人动容。但在她们专注的神态与欣慰的笑意中,一种手艺人独有的温润静好正缓缓生长着。
因为这份勤劳与质朴,沈记的糕团店获得了乡亲们的广泛好评,各方食客慕名而来。虽然声名在外,但“诚信经营”始终是架在沈冬梅心头的一杆秤。一些老主顾心疼沈冬梅,建议她涨价,她也不愿意涨。前些年,她学会了玩短视频,时常拍摄上传一些制作场景,她说,自己拍视频的初衷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龙头糕的手艺。
又一屉龙头糕出炉的时候,正巧有几位外地游客经过大钱老街。他们为栩栩如生的龙头糕停下脚步,一边惊异于糕点的传神,一边啧啧赞叹着老手艺的鲜有。

世有龙头糕,袅袅香远飘。纤手搓奇型,玉指捻芬芳。古法贺新梦,佳期庆吉祥。百代由来此,巷中岁月长。
因坚守而充实,因传承而快乐。在褪去繁华的大钱老街,沈冬梅母女俩和龙头糕一样,自成一份美好。
案板一张巧手扒
在配方、用料和工艺上,龙头糕制作都十分讲究。整个工艺流程分为配粉、揉粉、掺水、揉制、成形、蒸制等十几道工序,基本上都是按照传统手工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1.制馅:龙头糕的馅是用豆沙与白糖熬制而成,制作者需要将豆沙在土灶上反复翻炒。
2.磨粉:将糯米与粳米清洗干净,研磨成粉,并按一定比例配比。
3.揉粉:将粉中掺入温水,反复揉捏成团。
4.上色:在面团中加入天然植物色素,色素多用南瓜叶、仙人掌果粉制作而成。
5.成型:借助各种工具,手工将面团捏出各种造型,如龙、鲤鱼、聚宝盆、欢喜蛋等。
6.蒸制:将做好的龙头糕放置在笼屉中,上锅蒸熟,约20分钟后取出。
记者:孙琳
摄影:吴建勋
编辑:郭熠华
审核:苏晓北
3728991-70732-50-创建“东亚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