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湖州国家级非遗大赏 | 湖剧与三跳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7日
字体:【


湖剧

 

湖剧,旧称湖州摊簧,曾有“小戏”、“花鼓戏”、“湖州文戏”等称谓。

 

湖剧是以融合了当地民歌音乐的本地摊簧为基础唱腔,以本地方言为舞台用语,吸收江南地区摊簧系统各剧种的表演程式而形成一定自身表演风格的戏曲剧种,亦是浙北地区唯一具代表性的地区剧种。

 

流行于以吴兴地区为中心的湖州市、嘉兴市各县及毗邻的江苏吴江、杭州余杭等地。

 

湖州摊簀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属与南词摊簀(苏滩)相对应的“花鼓摊簧”,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

 

清代李光霁所著《劫余杂识》记载:“按咸丰六七年间....(南浔镇)汪家兜、四牌楼、城濠等处盖厂聚赌博,招女优时装演剧昼夜不辍,曰花鼓戏。”

 

民国《双林镇志》卷十九载咸丰六年“镇之博徒勾结东路枪船至镇聚赌并演唱花鼓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关摊簧小戏在湖州活动的最早记述。

 

 



三跳

 

三跳,又称“湖州三跳”,是湖州地方曲艺曲种之一。“三跳”的名称来自于它的演唱伴奏乐器三跳板,亦称“三敲板”,因所用板的形状类似行船背纤用的纤板,故民间又俗称为“纤板书”。

 

主要流行于以吴兴地区为中心的湖州、嘉兴各县、区,是浙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性曲艺曲种。

 

三跳的起源和形成与宣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明代嘉靖时徐献忠所撰《吴兴掌故集)记载:“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相聚,相以倡和,名....湖人大习之。”

 

这种“相以倡和”的“劝世文俗语”也许就是三跳的前身,依据是三跳演唱的唯一曲调就名为“劝世调”,三跳演唱的形式也有一唱一和的特点,还有宣卷和三跳唱腔中都有词句后添加若干衬词作为拖腔的特点。

 

三跳的形成时期现不能详考,但结合老艺人讲述的传承谱系进行推测,三跳的形成至少在19世纪初的清嘉庆时期,比湖州琴书的起源要略早,至今约有200年的历史。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