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地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文脉和记忆。
白蘋洲,因《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日落江南春。”而得名。
马军巷,一端连着国泰民安的治世,一端连着金戈铁马的记忆。
同岑路,湖州的旧城中心,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
湖州方舆,镜照本源。南太湖号联合湖州市地名管理服务中心推出《地名里的湖州》系列报道,我们试图通过对一个个湖州人熟知的老地名的系统梳理,为你讲述地名背后蕴藏的故事和传说,从而连接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推动人文新湖州的建设。
地名里的湖州⑰
湖州的旧城中心——同岑路
▲ 同岑路
湖州有许多藏着故事的路,同岑路便是其中之一。它东起人民路,西至南街,因清初同岑诗社的《同岑集》重新问世而得名。
据地方文献记载,明亡不久的清顺治年间,湖州有许多亡明官吏、士人以遗民自居,寄身山川,结社吟诗。诗社中最大的是顺治八年(1651)成立的同岑社。社首李令皙,字霜回,明崇祯进士,曾入扬州史可法的礼贤馆。
扬州失陷后回湖州,住原长桥堍的乌盆巷。据说宅地原是东晋郭璞故址,因而引郭璞赠温峤诗中“及尔臭味,异苔同岑”句意,为诗社命名。春秋佳日,携酒斗茗,拈题分韵;平日酬和寄递,汇篇充帙。
后来,他和长兴李夏器、安吉潘居贞、归安沈宗圻等集社中诗稿,又广汇湖属七县时人吟作,辑成《同岑集》。定宗旨“出世用世,两不相谋”,不问在朝在野,不问风格流派,兼容并蓄。有些诗人隐居乡间素不相识,也来稿不拒。
顺治十二年(1655)诗集开刻,两年后初集12卷出齐。收作者382人,如一代知名人士韩纯玉、吴景旭、董说、陈忱、唐达、董汉策、魏耕、徐行、闵声、章金牧、沈祖孝、蔡诒来、闵南仲、董闻京、沈尔璟,后来的状元严我斯、榜眼吴光、翰林徐倬等,都有诗作辑录集内。
康熙二年(1663),南浔庄廷鑨《明史》案发,李令皙曾为此书作序而受牵连。正月二十日农历旧年,前来李令皙拜年的客人络绎不绝,李家百余人连同拜年的亲友皆遭逮捕。这时廷鑨已死,被掘墓刨棺,枭首碎骨。
五月二十六日,李令皙被凌迟处死,满门抄没。社中蒋麟征,茅元铭,令皙之子礽焘、礽熙等牵连被害,同岑社活动中止。《同岑集》只出了初集,由李令皙主纂作序的,自在禁例,从此湮没无闻。
清亡后,世居乌盆巷的姚贤俊、姚粟周叔侄才敢于将家中数代珍藏并历经失而复得遭遇的《同岑集》孤本出示见人。1922年,南浔刘氏嘉业堂将此书辑入《吴兴丛书》刊行。

湖州同岑路建成正在《同岑集》重新面世之时。姚氏叔侄在湖州有一定地位,纪念同岑诗社,谴责清廷暴行,欢庆《同岑集》重光,以“同岑”为新建的街道命名不失为极好的方式。
随着湖城不断扩建,同岑路一带原来的建筑几乎面目全非,标有“同岑1912”的爱山广场15号楼,是每个湖城人熟知的地方,这幢仿建的洋楼原是1912年日本先新公司所建,共有四层。
1940年,日商将先新公司改称“白木公司”。日军侵占湖州时,22师团45联队在此设司令部。抗战胜利后,该建筑的三层、四层作为危楼拆除。一层、二层设为国民党吴兴县党部。
新中国成立后,用作工人俱乐部,后改为湖州总工会。1983年,改为湖州市图书馆的一部分,也就是老图书馆。

如今,在这座以“同岑1912”为名的湖州市政府重点历史保护建筑之中,百年历史的厚重沉淀在青砖木梁上的斑驳依旧。

古老的房屋,就像国外中世纪的房子一样有特色,虽然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周围的嘈杂丝毫不会影响整座房屋的那份宁静。每一块砖都承载了斑驳的百年岁月,每个空间似乎还恍惚着留声机里周璇的声线,每个人都该完整地体味那百年前就已经国际化的慢生活。
文字:周学元
整理:徐虹
摄影:颜军
编辑:沈晓燕
审核:苏晓北
3728164-70732-50-创建“东亚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