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丝,牵起东西方的文明,碰撞出绚烂的火花;一件瓷,吸引中世纪欧洲贵族的目光,凝视遥远繁华的东方; 一支笔,记录朝代的兴衰更替,书写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一片茶,浸润生活中的苦涩与甘甜,承载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湖州是以丝、瓷、笔、茶为主要载体的吴越文化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也由此孕育出湖州灿烂的丝文化、瓷文化、笔文化、茶文化。
湖州与丝文化
钱山漾遗址出土的丝、麻织品和绢片距今四千二百多年,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家蚕丝织物之一。湖州因产丝数量和质量,逐步奠定“丝绸之府”的地位,赢得“衣被天下”的美誉。湖州丝绸在六朝时就已出口海外,唐代被朝廷列为贡品。明清时期,湖州“辑里丝”成为宫廷织造和各地丝绸名品的首选原料。湖丝成就了湖州对外商贸重埠南浔、双林等繁华水乡市镇,现存有绉业会馆、丝业会馆等遗存。
湖州与瓷文化
境内的东苕溪沿线已发现原始瓷窑址二十多处,主要分布在湖州青山与德清龙山两个区域。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原始瓷窑址群,东苕溪中游也是国内目前已知最早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原始瓷窑址群分布区。该项考古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10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之一。
湖州与笔文化
湖州制笔历史久远,相传秦国大将蒙恬在湖州“纳颖于管”,遂制湖笔,后经隋代智永等精心研制,制作技艺日趋成熟。宋元时期,湖笔凭借其“尖、齐、圆、健”四大特色,被誉为“毛颖之冠”,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文房四宝”。湖州善琏镇的湖笔制作技艺被誉为“毛颖之技甲天下”。湖笔文化影响深远,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誉为“吴兴三绝”。在湖笔文化的浸润下,湖州书画文化享誉海内,涌现了一大批书画大家。
湖州与茶文化
早在汉代,湖州就有种茶、制茶、饮茶的习俗。“茶圣” 陆羽在湖州写成中国第一部茶文化专著《茶经》,据《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晋朝,温山御荈已被列为贡品。唐代,顾渚紫笋茶列为贡品,在长兴顾渚设贡茶院,是湖州茶业辉煌的巅峰。湖州由此成为世界茶文化的朝圣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