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东亚文化之都”
湖州国家级非遗大赏 | 长兴百叶龙、上舍化龙灯与扫蚕花地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9日
字体:【


长兴百叶龙

 

位于长兴县西南部的林城镇天平桥村是长兴百叶龙的所在地。百叶龙的前身是化龙灯,作为民间庙会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节目,其历史可追溯到清代道光年间。

 

在不断传承中又与流行于天平桥一带的百叶龙民间传说联系起来,天平寺的老和尚把这一传统舞蹈正式改名为百叶龙,故有“天平百叶龙”之说。

 

起初百叶龙经常与马灯班一起出巡表演,并有多种节目形式伴随。为使百叶龙表演有一鸣惊人的效果,道具都用布包裹着。

 

正式表演时,其他舞队围成外圈,百叶龙先走游四门、圆场等队形,当荷花灯聚成圆圈相互连接龙身时,外圈舞队热烈舞蹈,以遮引观众视线;当龙身成形,即腾空跃起,众舞队立即散开,突出百叶龙形成高潮。

 

百叶龙沿用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丝弦伴奏,没有固定曲牌,当高潮时,配“急急风”锣鼓,烘托气氛。

 


 


上舍化龙灯

 

化龙灯起源于民间闹春灯舞,发源于安吉县梅溪镇上舍村。上舍村原有朱、章、杨三大姓氏,相传,朱氏家族最早制作花灯,在庙会、灯会上表演。

 

清嘉庆年间,杨氏祖先在朱氏灯形的基础上,把花灯串成龙形,扎龙头、龙尾。龙头为花篮形,龙尾为鹬形,龙珠是一~只蚌灯。初为童戏,后渐定型,称“花龙灯”。

 

至光绪(一说道光)年间,艺人杨九林在原有基础上改成“四变”,即聚宝盆变龙头,寿桃灯变龙珠,蝙蝠灯变龙尾,九盏花灯变龙身,象征福禄和合、益寿延年之意。

 

同时配扎十二盏花瓶灯,分插十二月不同花卉。每盏花瓶灯一分为二,反面画上云彩为接龙时做掩饰遮挡之用。另扎二只头牌灯,前都用纸颛成屈格状,从正面、左面、右面看去为三种不同花卉。

 

表演时,两人执头牌灯领路,聚宝盆、寿桃、蝙蝠、九盏花灯由男性表演,十二个村姑手拿花瓶灯,锣鼓伴奏,挨家拜门。进门后在正堂绕廊柱走四角阵、剪刀阵等阵型。

 

最后到退堂接龙,没有退堂的则在花瓶反转的“云彩”遮挡下“变"龙,至正堂再拜主人,因此被称为“化龙灯”,并有“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之说。

 

每年农历三月还赴晓墅白云庙参加庙会演出。时至今日,上舍化龙灯仍保持着闹春“进门是花灯,出门是龙灯”的民俗特色。

 


 

 

扫蚕花地

 

扫蚕花地起源于德清县,是清至民国时期广泛流传于湖嘉等地的蚕俗当地蚕农为了祈求蚕桑生产丰收,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期间,都要请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到自己家中养蚕的场所,举行“扫蚕花地”仪式。后世流变而成为歌舞。

 

通常由一女子化装边明边舞,小锣伴奏。唱词内容多为祝愿最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生产全过程,并表演扫地、窗、掸蚕蚁、采桑叶、喂蚕、捉蚕换,上山、采茧等系列与养蚕生产有关的动作。

 

扫蚕花地的表演形式多样,而以单人小歌舞为主,由女性表演。表演者头戴“蚕花”,身穿红裙红袄,高举铺着红绸的蚕匾登场亮相,象征着蚕花娘娘给人们送来了吉祥的蚕花。

 

然后,表演者载歌载舞,做着“糊窗”、“采叶”、“喂蚕”、“做缫”等动作,模拟养蚕劳动。全舞共三十八段歌词,在每段的锣鼓过门时,表演程式化的“扫地”舞蹈动作。

 

最后,在庆贺蚕茧丰收,表演者高举蚕匾,东家娘子接过蚕匾的高潮中结束。其伴奏从一人敲小锣小鼓发展到后来的用二胡、笛子、三弦等多种民族乐器伴奏的形式。唱词内容,多为祝愿蚕茧丰收和叙述养蚕劳动的情景。




【打印此页】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