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猗与休哉:吴兴之为郡也,苍峰北峙,群山西迤,龙腾兽舞,云蒸霞起,造太空,自古始,双溪夹流,繇天目而来者三百里。”赵孟頫撰写《吴兴赋》的时候,太湖周边的溇港圩田成型已有200年,水利设施完备,土地资源丰富,物产丰饶。 毋庸置疑,《吴兴赋》是讴歌家乡之人杰地灵、富饶美丽的杰出作品。《吴兴赋》正文总共935个字,词采华茂,雍容典雅,清新自然,真可谓是字字值千金,其中描写吴兴山水清远的字有138个,赞美吴兴富饶物产的字有352个,讲述吴兴人文历史、风俗习惯、文化教育等的字共445个,在赵孟頫的展演敷陈之中,故乡吴兴的稻麦、桑麻、蔬菜、鱼类,以及其水生植物、野生动物等,编织了一幅摇曳生姿的江南水村画卷。
浙江博物馆藏赵孟頫《吴兴赋》局部
大米饭是江南人的主食之一。水稻喜高温、多湿、相对湿度50~90%为宜。抽穗结实期更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吴兴雨量充沛,平均每年1200毫米左右,且上有天目山来水,下有太湖的调蓄,水资源十分丰富。东晋南朝开始修建的荻塘与五代北宋形成的太湖溇港,把东西苕溪下泄“急流缓受”,织造了一张“横塘纵溇、位位相接”的棋盘式水网体系,圩内形成了独立的灌排体系和农业生产体系。溇港圩田内的湖漾连同溇港水系、水塘稻田共同构成了区域类型丰富的湿地链系统,是溇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基础,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吴兴的圩田涝能挡水于堤外,旱时可从横塘纵溇中引水灌溉,大大小小的圩区里面全是平坦的耕地。所有这些,给种植水稻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使得吴兴农村到处稻浪滚滚、香飘万里。
康熙《归安县志》《县境图》
吴兴不仅稻谷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品种繁多。据《崇祯乌程县志》记载,吴兴谷类有“早白稻、绽来乌、黄更鲜、薄毂稻、赤稻、黄赤稻……”等三十九种之多,就连糯米也有“胭脂糯、懒晒糯、光头糯、铁梗糯、乌香糯、朱砂糯、马鬃糯、羊鬓糯、黄皮糯、矮儿糯、金钗糯、赶陈糯”共十二种。
《吴兴赋》中有:“其东则涂泥膏腴亩钟之田,宿麦再收。”古人认为小麦是上天所赐。《说文》:“麦,芒谷”《诗·墉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小麦和大麦是旱地作物,又是冬种作物,水稻正好是夏秋作物。吴兴的气候特点是冬季雨量较少,符合麦类生长要求,夏秋正是雨季,适合水稻生长。水稻和大小麦的连作,既适宜各自的生长需要,又完全顺应吴兴的气候特点,互不影响,且相互促进,完美组合。稻与麦的连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使粮食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一倍。
《打枷图》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人们无不为能否吃饱而担忧,而宋元时期的吴兴先民不仅能自己吃饱无忧,更是“转输旁郡”。南宋陆游《渭南文集》中有一句谚语叫“苏湖熟,天下足”,其中“湖”指的就是湖州。明郎瑛《七修类稿》有:“谚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外,当时太湖流域的农业生产技术较中原地区更加先进,农民讲究深耕细作,“耕无废圩,刈无遗垄”,且当时已经使用最先进的农具“连枷”脱粒。总之,由于优厚的自然条件、宋时水利工程的兴修以及先进农具的使用等使吴兴一带成为南宋农业高产区,良田亩产可达五六石,而且旱涝保收,“常无凶年”,吴兴便成了“天下粮仓”。